看完「糧食競賽」後的另類思考
為了解決未來的糧食問題,我們除了花心思改良農作物基因和改進農耕方法外,是不是也可以利用科技改變我們的糧食內容?比如說,臺灣四面環海,有沒有辦法把海面變成糧食生產地,種植海藻或海菜,拿來直接食用,或作為飼料?
其次,一些被視為雜草的東西,可不可以用科技方法,讓它們變成食物或飼料,例如,隨處可見的咸豐草、芒草。
再其次,我們也可以改吃對環境友善的農作物。以前原住民不就是以芋頭作為主食。花蓮有一種稱為黃金薯的樹薯,我覺得口感比甘藷好。
另一方面,農耕方法也可以改進。聽說臺灣的植物工廠,外銷蒙古,賣得很好,讓他們冬天也有蔬菜可以吃。日本也在流行植物工廠。臺灣氣候比較溫和,搭建網室就可以生產有機蔬果。現在也有很多人在研究魚菜共生。但這些創新研究,似乎沒有看到農政單位提供協助,很多人都是靠自己土法煉鋼。
我總覺得現在的農耕方法,對山坡地的破壞很大。例如種高山蔬菜,一次收成後,立刻再把土挖鬆,重新種植。大雨一來,表土就流失了,必須用化肥補充養分。
現在水利會已經改為公務機關,接下來就要看政府如何快速建立起全面性的農業灌溉系統了!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