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取國外經驗 拓展NGO視野
【記者杜宇雯/台北報導】政治大學第三部門研究中心所開設的「公益青年論壇」課程,除了讓同學更了解國內外的NGO(非政府組織),也提供學生未來在NGO單位的實習機會,因此邀請到臺灣國際志工協會副理事長張瓊齡,為學生演講「挑選NGO實習組織教戰守則-青年從事NGO工作應有的自我準備。」
張瓊齡從大三開始接觸志工服務的領域,她表示,一開始當志工時並不是以愛心關懷為出發點,而是因為對於人際組織有興趣,而抱持著研究的心情加入志工行列。張瓊齡說,她覺得志工是一個非常有趣的領域,在服務的過程中可以很真誠的面對自己,一旦踏入志工的領域,就像是一條不歸路,進而也促使她加入了NGO的行列。
從二○○四年開始,張瓊齡利用工作之餘開始接觸國際志工,到了印度垂死之家做志工服務,回到台灣後進而成立了國際志工協會,以義務的方式幫忙培訓志工到國外服務。由於近年來台灣開始鼓勵青少年走向國際,因而促使他們推動「公益青年論壇」的課程。
談到NGO,很多人對於它的印象都停留在做慈善事業、薪水不佳以及需要靠募款來維持組織的運作經營,張瓊齡說,其實NGO並不然都是大家心中所謂的「苦哈哈的工作」。在香港具有規模的NGO認為,在NGO工作也需要專業的人員,其員工的薪資與福利並不會低於一般企業,因此他們的工作同時可以兼顧「麵包及理想」。
張瓊齡在去年曾參訪位於孟加拉的葛拉美銀行(Grameen Bank)。葛拉美銀行曾在二○○六年得到諾貝爾和平獎,主要以微額貸款幫助窮人脫離貧困,張瓊齡說,目前世界最多NGO的國家就是孟加拉,其中最大的NGO顧有十萬個員工,並且擁有龐大的資金,可以開醫院及百貨公司,並且每年都會在境內扶植中小型NGO的發展,與一般人印象中「需要別人募款的NGO」相差甚遠。
張瓊齡表示目前台灣的NGO規模較小,而較具規模的NGO也多專注於自己的領域,而未來台灣NGO發展的方向,也會逐步向國外NGO的經營模式邁進。
張瓊齡強調,NGO並不是在補政府的不足,而是希望能夠實踐他們心中一個美好的理想。以芬蘭為例,他們政府的社會福利制度相當健全,NGO組織也相當蓬勃。在芬蘭境內有五百萬的人口,總共擁有九萬個NGO,而台灣有兩千三百萬的人口,卻只有四萬多個NGO。
除了介紹國內外NGO的性質及同學進入NGO實習所應有的自我準備外,張瓊齡也分享了多次到國外做志工服務的經歷。她在前兩年曾到中國做公益旅行,而目前中國也十分流行在旅行中做公益,但是他們是以旅行為主要目的然後「順便做公益」,而台灣則是剛好相反,以做公益為優先考量。
張瓊齡說,其實我們也無從去評斷何者較佳,「在世界上喜歡旅行的人會比喜歡做公益的人要多,如果我們能把『做公益』當成生活的一部分,隨手就能做到,也沒有心理負擔。」
近幾年來,台灣反而強調要去「做志工」,加了很多的光環給他們,張瓊齡表示,其實這些都是沒有必要的,很多學生會選擇到國外做志工服務,但是他們並沒有一定的專業訓練,能夠做的服務有限,主要還是以體驗學習為多。但是鼓勵學生出去服務,是希望學生能夠與世界連結,也會與當地有較深刻的互動,有助於建立自我的世界觀。
政大第三部門研究中心專案助理賴怡方表示,目前「公益青年論壇」課程提供了學生實習及服務的機會,在國內的NGO分為實習及服務,而國外則是以服務學習為多,但與一般的服務遊學團不同,「我們會與外國當地的組織合作,通常到一個國家服務最多不超過兩個人,因此學生常會面臨到自己要去面對大環境。」
參與公益青年論壇課程的鐘子穗則說,上過幾堂課後,發現自己對NGO很有興趣,聽完今天的演講後,她也更清楚NGO內部的環境,以及自己應該要如何與組織的應對溝通,也希望在暑假時能到NGO實習。
目前為上班族的黃漢斯表示,希望在未來到國外擔任志工,透過網路得知這場演講,但因為自己並不是校內學生,因此在前半場說明關於NGO相關事宜時,並不是很感興趣,但是在後半場的演講中,由張瓊齡分享海外志工經歷,讓他感到獲益良多,也堅定未來想要去海外服務的意念。
延伸閱讀:
1. IVA台灣國際志工協會
2.政大第三部門研究中心
3.ICYE ( International Cultural Youth Exchange )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