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東亞青少年就業政策與方案】研討會~圓滿落幕

2009/07/03 17:55
3,610次瀏覽 ・ 2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2
檢舉

    近日發生的「竹科余姓工程師遭青少年被毆致死案」驚動社會,因此引發行政院長劉兆玄召開「研商暑假將屆可能衍生治安問題之具體強化作為」會議,避免青少年暑期打工涉足不良場所,並指示青輔會即刻召集相關部會討論暑假打工制度,研究國營事業及金融機構等單位,未來能否在暑假期間多提供一些打工機會,並預防青少年打工被騙。事實上政府單位於暑假期間一直都有「青春專案」進行防範犯青少年偏差行為的查處,然而加強提供暑期打工機會卻是頭一次列為重點工作。顯見台灣政府已將青少年就業/失業層面可能導致的犯罪或治安問題納入犯罪預防工作的思維裡,青少年受雇的不穩定性以及尼特族、隱蔽少年、Working Poor、網咖難民等令人擔憂的「青少年問題」逐漸受到政府與社會大眾的注意,然而究竟應該如何看待青少年就業問題及相關政策,其它國家又有何異同的看法?這正台少盟籌辦此次【東亞青少年就業政策與方案研討會】的重要意涵。

    研討會首先由台少盟葉大華秘書長進行簡報日本「東亞青()年問題」研究小組有關日、韓、台三國之「從學校到職場移轉情形」及「青少年就業政策」比較之研究成果在台灣首度授權發表。該篇報導指出研究小組以日、韓、台三國就教育、青少年受雇、社會保障等議題進行跨國比較分析,有幾點發現:

    1) 90年代以後,不論日、韓、台都呈現出高等教育擴張的趨勢,高中/職畢業生繼續升學比例高達八成以上,但大學畢業生增加了,整體就業環境中的就業機會並沒有等質量的增加,導致「文憑通澎化」、「文憑無用」,高學歷低就業成就的現象可能發生排擠高中職等較低教育程度者的工作機會。

    2) 各國對於青少年失業問題的定位與「緊急程度」各有不同,由於台灣整體失業率的攀升導致政府必須直接面對與處理失業問題,往往青少年失業問題或其就業政策不在政治中的優先順序之中,不斷重複就業、失業的青少年在社會保障制度(如:失業給付)往往是被最忽略的一群,資料顯示台灣「29歲以下」請領失業給付者的比率最低(7.6%),多半只能透過家人的支持,或第三部門(NPO或社會行企業)提供之補充性就業機會來填補,但實際效果並不明確。

    回應人中正大學勞工關係學系暨勞工研究所周玟琪副教授表示,台灣15-24歲青少年失業率對教育程度上以大學及以上最高(14.16%)、國中及以下(13.56%),學校到職場的銜接機制的確有待改善,應重新定位與思考大學的社會責任。而25-29歲的失業人口每年都攀新高,相對於以往政府較重視中高年齡失業問題來看,45歲以上失業人口佔總失業人口的17.9%,而15-29歲失業人口卻高達47.7%15歲以上的勞動人口佔24.4%,其中,青少年失業人口中僅32.1%領取失業給付,因此,政府提供青少年就業服務模式要更具彈性、便利與思考青少年就業不穩定性與職業探索的需求,或許可以參考歐美日日等國「Job Cafe」單一窗口服務模式,且政府在就業保險制度規劃上需提供確保青少年失業期間最低的經濟安全保障之就業安全網。

    另一位回應人靜宜大學社會工作與青少年兒童福利研究所李易駿副教授表示,從青少年失業問題探討中的確反應出青少年將學業挫折帶進職場挫折,以及背後更深層的身份認同問題,在面對及處理青少年失業問題,也應從對國家整體社會福利體系威脅,以及青少年失業或轉銜困難所造成的社會成本的角度思考。青少年就業政策的價值並非指花費在每一位青少年就業培訓課程上的各項成本,而是投資青少年的未來對於整體社會發展,以及青少年長遠的生涯認同所帶來的意涵。

    研討會下半場邀請遠道而來的「香港明愛電腦工廠」陳志光督導主任,以及「香港聖雅各福群會吾優造青少年就業培訓計畫」劉李林項目發展經理,分享青少年就業培訓方案上,如何開展青少年感興趣的特定職種的成功經驗,如「香港明愛電腦工廠」以電腦回收及重用累積10年以上的成果,引導青少年參與電腦回收後重新組裝的工作培訓,不僅以低價銷售二手電腦給經紀收入較差的家庭與青少年,更透過企業贊助的方式,將二手電腦分送至非洲國家,可別低估過去10年累積辛酸血淚史,從草創之初香港沒有人願意買他們組裝的二手電腦,到如今排隊才能買的盛況,也為在此接受培訓的青少年帶來工作上的成就感。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