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團糟的農業政策
最近,隨著代理縣長換人,宜蘭縣的農舍管理問題,再度躍上檯面。當年,陳定南當縣長時,力阻六輕設廠,為宜蘭留下好山好水。雪隧開通後,吸引有錢人和民宿業者進入,為地方帶來繁榮,但都市計畫未對人口和資金的擁入,作適當的調整因應。甚且,政治人物也樂於享用農舍特許權,終於衍生出今日的種種爭議。
經過政府多年的大力保護,花費大筆的預算,但除宜蘭這類少數的特例外,臺灣多數的農村仍然日漸蕭條。年輕力壯的人口外移,小學也一家接著一家被廢校。都市地區的農會,則靠著把倉庫改建為商辦,坐擁大筆的租金收入。
最初,也許基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糧食配給的經驗,執政者把糧食生產視為重大的國安問題,因此而有以保證價格收購稻穀的政策。後來,稻穀生產量暴增,政府不但無力無限量收購,甚至連倉儲都出現問題,只好改為限量收購,並用發放休耕補助作為配套。現在養地的人,不但不必僱人耕種,政府還會送錢給他。
農舍更是偉大的發明。原先,地面上有建築物的土地,地目就是「建」,非常清楚。現在去閱覽地籍圖,農舍基地並未與耕地分割開來,地目仍然是「田」或「旱」。
其實,世界大戰期間,大日本帝國欠缺的不只是糧食。因為汽油短缺,汽車必須改燒煤炭。戰機機身改用木製。後來甚至在全國徵收金屬門把。根本問題還是在於喪失海、空控制權。如果糧食自給自足真的是立國必備條件,那麼,新加坡早就應該亡國了。
是到了該改弦更張的時候了。例如,可以把非都市計畫土地的建蔽率限定在5%。不再區分農舍和一般住宅,以簡化行政程序。同時,在地籍登記上,註記作為空地比的農地或林地,嚴格管理它的用途,這樣比較務實。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