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甘 答 門 之 緣 起

2009/06/22 09:58
7,279次瀏覽 ・ 3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3
檢舉

甘答門之緣起

康熙56年(1717年)「諸羅縣志」卷一封域志裡記載著:「八里坌之北為淡水港,海口水程十里至干豆門」------。此地由大屯山和觀音山的支眽歧出形成峽門,古稱「甘答門」或「干豆門」, 以南分開淡水河的中下游,北方又與基隆河匯集,成為台北盆地往返淡水間的重要渡口。雍正十年(1732) 臺灣府誌紀載:「北淡水崗邊急,番人架藤而渡,去來如飛。」這是凱達格蘭人在此創設最早的關渡藤橋¸¸歷經250年後於民國72年(1983)完成現在的關渡大橋。吳延華的「社簝雜詩」所指 :
 墘竇門邊淡水隈     溪流如箭浪如雷
魁藤一線風搖曳     飛渡何須蟒甲來
                            雍正10年(1732)吳延華「社簝雜詩」
關渡是淡水和基隆河匯流之地,山勢由北方大屯山脈下垂到關渡形成「象鼻」與西邊對岸的觀音山脈延淡水河到關渡對岸的「獅子頭」,兩山相對峙形成峽門向以「獅象守口」 稱之。
康熙36年(1697)郁永河從福建來台灣開採硫磺自淡水河進入關渡:「海舶由淡水港入,前望兩山夾峙處,曰甘答門,水道甚隘,入門,水急廣,漶為大湖,渺無涯矣」,因此本會以「甘答門」為會名。

臺北市甘答門文史生態協會    謹啟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