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李容萍:小人物 大故事

2007/07/16 05:00
3,141次瀏覽 ・ 1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0
檢舉

【記者蔡妏雪報導】「不好意思,我遲到了!」李容萍邊匆匆忙忙地趕來,隨即坐下侃侃而談她個人跑新聞的經驗。她說,地方性新聞不像全國性新聞,就算是小人物的故事,只要溫馨動人,就可以登上版面。

李容萍畢業於世新大學,曾在《台灣日報》短期待過,一九九三年考進《自由時報》,因為家住桃園就近選擇到桃園縣當地方記者,主要是以跑桃園市醫療、市政新聞為主,她說跑醫療新聞就要跟醫院很熟,醫院要是有新的治療或藥物的發表會會主動通知,要得到相關新聞也比較容易;市政新聞則就要和市政府保持良好關係和密切聯絡,所以大多時間她都待在市公所。

醫院裡溫馨的事情並不少,李容萍曾寫過一篇「一瓶母奶的故事」,主要敘述有位媽媽剛生下小孩,不過媽媽沒有母奶可以餵哺嬰兒,也沒有錢可以買奶粉,只能放任嬰兒在那邊嚎啕大哭。一位也才剛生產完的護士得知這件事後,感到非常心疼,便擠出自己的母奶給嬰兒喝,兩位素昧平生的媽媽恰巧在榮民醫院相遇而編織了這段感人的故事。

讓李容萍得到社會光明面新聞報導獎的作品是「梧桐樹下的約定」,七年前南門國小有一位老師帶著班上的畢業生,把自己的願望和想要說的話寫在小紙條上,再將紙條放進瓶子裡,埋在學校角落的一顆梧桐樹下,相約六年後再一起把許願瓶挖出來。三、四年過後,校舍改建,當年的梧桐樹已不復見;而老師也在一次不小心的跌倒之下,腦神經受到壓迫而變成漸凍人,前年提早退休在家養病。

去年是約定後的第六年,當年其中一位畢業生的媽媽在兒子告知後,從沒忘記這個約定,當她得知老師的病情便發起召集令,想把當年的四十多位畢業生齊聚去看老師,在找人的過程中還曾被誤以為是詐騙集團,慶幸網路媒體的力量大,最終還是找齊了。

不過當年的許願瓶已不見,這位熱心媽媽重新準備一個玻璃瓶,裡面小紙條上取而代之的是對老師的感謝,另外還有一幅老師的畫像準備要送給老師,一群人便坐遊覽車往老師家出發。相見的那一刻,老師激動地哭了,畢業生和家長們也陪著掉淚,。而這位老師已在去年年底過世了。

二OO六年李容萍曾報導過一則新聞,人安基金會為服務街友,免費幫街友義診,有一位台中泌尿科醫生主動和人安基金會聯絡,表示他願意加入義診行列,並自行承擔交通費。在醫生診療的三十位街友中,有五位嚴重到要開刀,街友們的衛生習慣不好,很容易會得疾病,但治療費卻負擔不起,而醫生也願意免費開刀,基金會決定找一天統一將這五位街友送到台中。

有一位台南的街友,原先有固定的工作,但因為得到疝氣,病痛的折磨讓他無法工作,導致被老板炒魷魚而丟了飯碗,最後只能流落街頭。他在公園裡撿到人們隨手亂丟不要的報紙,剛好看到這則相關新聞,當地的里長很好心地贊助車資給他上桃園義診,而他便是嚴重到要開刀的街友之一,在接受開刀手術後,彷彿重生了一般,他決定要好好振作重新出發。

這樣的情形被寫成另外一篇報導,因為上一篇新聞而誕生的一篇報導,一陣子過後李容萍才輾轉知道這件事,原是一篇對她來說因為是責任而去採訪的報導,沒想到在時間和空間的推移之下也能幫助到別人,讓李容萍印象還挺深刻的,這或許也是記者的成就之一。

李容萍說,在桃園到處走走都有新聞可以寫,有一次她在路邊發現一對老夫妻,因為老婆婆的腳斷掉了不方便行走,老公公騎著三輪車,代替老婆婆的腳,載著老婆婆到處跑,一篇小人物的故事就誕生了。李容萍說:「地方記者有太多太多這樣的例子可以報導,不用太大的新聞點,只要溫馨動人那就夠了。」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