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探尋時代裡的蔗糖記憶 大和蔗工的厝
【記者李欣芸/採訪報導】戲院外掛著「不日上映」的電影看板,木造的日式矮建築懸吊五個紅燈籠,散發一種懷舊的氣息。裡頭放映的,不是看板上的電影,而是老闆投入的神情、老蔗工年代的氛圍、還有旅人在菜餚前滿足的笑容。
位在花蓮縣光復鄉大富村的「大和蔗工的厝」,就蓋在蔗工與大富村村民從前看戲的舊址,保留戲院的風貌,延續蔗工文化的記憶。結合大富村的客家風情與甘蔗食材,用最有地方特色的佳餚,款待遠道而來的客人,同時將大富村的發展故事娓娓道來。
配合原址是戲院的故事,大和蔗工的厝擁有別緻的懷舊菜單。(李欣芸/攝影)
日治時期,大富村與鄰近的大豐村合稱「大和」,「大和」正是古日本的國名。而當時的光復糖廠,更是大富村村民從前的生活重心。
曾經,這是一個充滿蔗香的村落。在路旁的老伯伯是退休蔗工,說說笑笑的媽媽們剛從糖廠下班,放學後孩子們的秘密基地,是像一片綠色海洋般的蔗田。大和蔗工的厝發展協會理事長蔡岳維回憶,小時候一群囝仔猜拳,輸的就在蔗田外的電線桿倒數當鬼,假裝在玩躲貓貓,其他人就衝進田裡偷吃甘蔗,當鬼的小孩其實是在把風,看到蔗工就大聲喊「王大頭你在哪?」大家就開始逃跑。每個大富村村民心中都有一片蔗田。
運用巧思,以陀螺圍繞柱子,與客家花布裝點天花板。(李欣芸/攝影)
隨二○○二年光復糖廠關廠,蔗田荒廢。在老一輩心中濃烈的蔗糖香氣,因為製糖產業畫下句點而逐漸稀薄。為了心中那依舊翠綠的蔗田,在二○○六年,大富村一群曾經在蔗園奔跑,現在已年介不惑的大孩子,打造「大和蔗工的厝」。將蔗工的記憶完美留存,溫柔地向村中的孩子、過路的旅人,傾訴屬於大富特有的蔗香故事。
客家味的甘蔗香氣瀰漫
結合客家特色與甘蔗素材,是蔗工的厝佳餚的一大特色。暖暖的火鍋上桌,濃郁的味道有別於一般的火鍋,這裡的火鍋湯底是擂茶風味,濃濃的擂茶香氣在鼻子與舌尖散開。佐以一道甘蔗排骨與滑蛋蔗筍,甘蔗和排骨被炸的金黃,甘蔗的甘甜被鎖在裡頭,口感酥脆,排骨也融入甘蔗的香甜。滑蛋蔗筍以細密的滑蛋融合木耳等食材,搭配酷似筍子的蔗苗,吃起來入味且軟嫩。再加上時令的有機蔬菜,鮮甜可口。飯後,黑糖果凍是最完美的甜點,蔡岳維說道,黑糖果凍跟市面上的不同,是由經過兩次翻炒的黑糖製成,黑糖凍入口的瞬間,黑糖甜而不膩的甘,就化在嘴裡。
滑蛋蔗筍中,甜嫩的甘蔗苗有如筍子般的好口感。(李欣芸/攝影)
在地人的使命,甜蜜的負荷
地上每塊紅磚,都是由大富村村民合力拼貼下的成果。(李欣芸/攝影)
走進蔗工的厝,時空如倒退幾十個年頭,天花板垂掛傳統的客家花布,地板鋪著紅磚映出滿屋子的溫暖。原本店裡是要使用磨石子地板,在蔡岳維的堅持下,廠商提供九二一地震留下的碎紅磚。基於經費有限,於是號召村民,大手牽小手拼出溫馨地面。踩在地面的每一步,都有村民掌心的溫度。
大和蔗工的厝發展協會成立的初衷,即是希望使即將凋零的大富村保有原來的樣子,在新的時代中,帶著自己的老故事自信向前。對於蔡岳維與協會夥伴而言,這裡是他們生長的地方,對大富村,他們擁有義無反顧的使命,讓大富成為有記憶的村子,被更多人記憶。同時對社區服務不遺餘力,關懷獨居老人與弱勢兒童,凝聚全村的情感。蔗工的厝不只屬於蔗工,更是大富村村民的厝。
道道精緻的餐點,都代表著「蔗工的厝」對訪客的用心,從佳餚中吃出大富村的在地特色。歡迎光臨大和蔗工的厝,走進大家都擁有蔗糖甜味的年代,然後,帶一抹屬於自己的蔗香回去。
大和蔗工的厝
地址:花蓮縣光復鄉大富村明德路16號(大富火車站前)
預約電話:03-8731351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