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日據老宅 注入環保藝術新生命
【記者林容伊、簡琬真、王薏慈/花蓮市報導】巷小老宅子隱身在花蓮市區的巷弄裡,走到老宅的門口,左手邊簡單掛著用回收物做成的「巷小」招牌,在一旁有個用漂流木枝頂住下部的老式窗,還有用漂流木做成的長椅……這棟老宅是日據時代所留下的土砌建築,目前已有近百年的歷史,在老闆阿南和老闆娘Ivy(化名)接手之後,才慢慢地將它改建成民宿。
巷小老宅門口的招牌,和其他住宿旅館有著不一樣的風貌。攝影/簡琬真
大量運用再生品 活化老宅藝術
Ivy原本是在台北生活的上班族,因為想要尋求簡單安靜的生活環境,又恰巧阿南在花蓮有工作且有認識的朋友,所以到花蓮定居,才有了這一段和老宅相遇的契緣。在老宅變成民宿前,這裡其實是Ivy的住宅,原本老宅還打算當工作坊使用,但後來認為不適合當工作坊也不適合自己住,所以才改成民宿。
不只是自己滿意這個環境,Ivy和阿南也希望能為旅行者帶來不同的住宿經驗。這棟老宅是日據時期所留下的建築,裡頭的裝潢設計保留原本的日式格局,甚至還存有後院。為了延續這棟老宅的歷史和生命,Ivy和阿南認為應該將其保留,所以選擇不重新打掉翻修,再加上Ivy熱愛染布藝術和阿南學水泥土木的專才,兩人又喜歡將老物創意翻新使用,使老宅自然地融入新的藝術與環保元素。
從巷小老宅的門口就能看出這間房子與眾不同,雖然對面的民宅都已經改建成水泥牆與鐵皮屋,但老闆娘Ivy依舊努力保護著這間日據時代老宅的原始風貌,再加上一些她和老闆阿南的藝術巧思與環保理念,讓老宅不只是一個讓旅客休息的空間,同時也是陶養心靈與找到生活愜意的老地方。
走進老宅裡,沒有大客廳的電視和冷氣,而是各類的二手物被活化成藝術品空間,如大型廢鐵器、漂流木、舊式電線杆變成家具和房柱;酒甕、舊式提籃收藏成擺設品;酒瓶、馬桶和海膽殼變成燈罩等。
Ivy說:「老的東西通常它後面都會有一些故事,因為這個東西是曾經人家用過,曾經在很久以前的地方出現過。」基於這個原理,讓她不自覺地對老東西情有獨鍾,對她而言,資源回收場與二手市場是購物天堂,經常會有種先買了再說的購物衝動。
利用廢棄椅做成的燈飾,到了夜晚使用更有不一樣的感覺。攝影/簡琬真
房子真的就這麼老 與房客想像不同
有些房客到巷小老宅時才發現房子的老,Ivy說:「有些是直接當場退房。」許多人對出外旅遊的住宿抱有期待,但在巷小老宅這裡卻不一樣。Ivy當初將老宅翻修堅持的理念是保持它原有的樣貌,因為現在有人在整修老房子時,不只是整修它的外貌,也把內部整修成新的。她說,其實這就失去它原本老房子應有的樣子。
Ivy說:「因為都市人住習慣了乾淨磁磚的房子,所以當他們來到這用土推砌成的舊房時,可能就會覺得髒。」儘管有些客人無法體會土砌老房四處通風和設備較復古的生活環境,Ivy依舊不會改變她對這棟老宅堅持復舊的初衷。
走進老宅後左手邊的閱讀空間,牆上的台灣圖案是Ivy的藝術之作。攝影/簡琬真
讓房客自訂住宿價錢 分享空間給有緣人
現在老宅的收費依舊由Ivy定價,她決定等生活再穩定一點的時候,開始回歸她當初從台北來到花蓮定居的想法:希望能做自己想做的事。所以可能在往後的經營理念上,會實施「讓房客決定住宿價錢」的理念。因每個房客來到這裡的感覺不同,有些人認為他們不應付這麼多錢來住一間老房,有些人則是住得很愜意又舒適。因此,很難定一個「價錢」告訴客人住在老宅應負擔的價錢,所以Ivy認為不如就讓客人自己決定。
讓客人決定價錢的經營理念,來自於Ivy希望能回歸她當初從台北來到花蓮定居的想法:就是希望能做自己想做的事。她笑著說,其實當初還有想過民宿的名字是要取為「懶得理你」。
無論是客人或路人,就算只是偶然經過老宅的小巷子,只要累了,都可以隨意進來老宅裡坐坐,不管是喝一杯茶、發呆都沒關係,「你如果喜歡這個老房子,我就分享給你。」Ivy說。
老宅的擺設多為古物風格,右邊的書櫃即為日據時代舊房的拉門改造而成。攝影/簡琬真
開放打工換宿 讓年輕人體驗老宅
Ivy不只經營巷小老宅,也邀請學生來到花蓮打工換宿,體驗老宅子的歷史和生活。長庚大學化材系四年級許博雅是小幫手之一,當她進到老宅時,很驚訝真的能看出這是完全以日本建築的方式改造,例如從走廊的門檻可看出當年和室高床的高度,和其他老房子有很大的不同。到老宅換宿,她以更貼近的方式認識以前的房子。長庚大學化材系四年級詹順雯也說,這間房子老,但是不髒,很乾淨。
國立台北大學不動產與城鄉環境學系二年級徐紹倫則認為,第一眼看到這間老宅覺得很特別,因為是第一次看到民宿長這樣,雖然傳統,但很有藝術氣息。對長期生活在北部的學生而言,來到巷小老宅生活可能會完全顛覆對老宅子的印象,因為Ivy不只保留建築的傳統風貌,也讓來到這裡的人對老宅有更多的認識。
延伸閱讀
更多報導請看生命力新聞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