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大學生社會參與–偏鄉教育科學營

2017/01/07 19:22
4,575次瀏覽 ・ 16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4
檢舉

【公民記者/柯子婷 謝姍融  採訪報導】

台灣偏鄉教育教師流動率高且嚴重失衡,許多偏鄉教育問題並不是來自文化的不同或物質的缺乏,而是人力分配不均等,小朋友缺乏陪伴與關愛又如何在台灣現今的教育體制上快樂的學習充實知識呢?

東華大學部落青年服務團的同學們於2016年11月19號與20號在花蓮縣光復鄉的太巴塱國小舉辦「誰是科學小尖兵?」的科學營,他們以生活化、寓教於樂的方式帶領小朋友們進入課程,融合學習與生活,讓孩子們的周休二日充滿知性又帶有趣味。像是水力船實驗,利用保特瓶身挖洞,說明空氣與水的轉換,用原理的方式結合有趣的實作,培養學生對世界的好奇心,也建立學校課程以外的新思維,是成功激發小朋友腦力以及創意力的教學方式。

東華大學部落青年服務團社長郭書豪說:「短短的兩天營隊,大學生學學到的東西一定比小朋友更多,因為大學生需要花更多時間去籌備活動,但是對於小朋友,與其說要讓他們學到東西不如說是讓他們看到學校課程外更多不一樣的東西。」

中華民國圓夢關懷協會理事長胡定一也表示:「偏鄉教育的問題已經不是一天兩天能夠解決的問題。」指出若要對教育的問題產生一些影響力,期望能夠針對一個區域或是一間部落國小做長期的配合,讓小朋友們感受到陪伴是最重要的,另外也提到品德教育方面,希望大學生們能在進行課程中,也能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及應答方式,能夠間接影響小朋友的言教與身教,注重小朋友品德方面對小朋友未來發展幫助益多。

在台灣現今的教育體制,很多家長放棄讓小朋友走上傳統的教育體系,尋找教育制度外能讓小朋友更發現自我,突破自己被框住的界線,在偏鄉教育上也著重讓小朋友追求自我,幫助小朋友們做他們自己想做的事,TFT為台灣而教校園大使林凌禕也說:「很多時候我們都把偏鄉教育當成是比較弱勢的一群小朋友,但其實我們在這裡面看到很多在一般的教育制度裡學習不到的東西,甚至有許多是小朋友自己文化上部落裡學到的小知識反過來教我們。」在教學的世界裡,如果老師和學生能夠彼此交流,透過教學相長的方式是再好不過了。偏鄉教育改善還有很多路要走,希望透過大家一起努力,讓每個孩子都有穩定教育,為孩子開啟無限可能。

指導老師:孫嘉穗老師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