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美○○園區 人權不見了!
要人權!要歷史!要園區!要求國家人權園區法制化
針對原「台灣人權景美園區」,更名與變更用途一事,幾個政治受難者團體與關心台灣民主化、人權運動的民間團體,在今天(4/23)早上於立法院召開記者會抨擊文建會的決定。
* 不分國籍、藍綠、省籍 跨越政界、學界、文化界踴躍連署
記者會上民間團體公佈了短短幾天內就匯聚的大批連署支持名單,包括數百名不分省籍與意識型態的政治受難者,與民間各界人士包括國民黨立委徐中雄、鄭 麗文,民進黨立委王幸男、翁金珠、高雄市長陳菊;學術界如葉啟政、錢永祥、許雪姬;藝文界人士有導演侯孝賢、萬仁、鄭文堂,作家朱天心、吳晟、詹澈、李 昂,攝影家潘小俠、邱萬興、謝三泰等,甚至連蔣家後代蔣友柏亦連署支持。同時國際人權團體也已加入連署。
在記者會中,與會的「台灣民間真相與和解促進會理事」曹欽榮,力陳人權園區是跨越藍綠的全民共有資產,應有法源支持成為常設單位永續經營,他並提出 台灣應善用景美園區的地利(近大台北)與歷史脈絡,發展成以人權研究為宗旨的人權博物館。而代表政治受難者出席的陳鵬雲與蔡寬裕,則以自身受難的血淚經 驗,呼籲官方應該重視保存歷史遺跡,好讓後代子孫習得教訓,不會重蹈覆轍。
另外,政治大學台文所長陳芳明則強調,人權是所有國家的基本價值,沒有人權就沒有民主。若新政府將象徵民主人權歷史記憶之處隨意改名,是錯誤的選 擇。代表台權會出席的陳君愷,則點出景美園區有不同於一般閒置空間的特殊之處,要求政府應從人權教育的通盤思考,來規劃園區未來走向。
*民間團體與文建會未能達成具體共識:文建會堅持走完程序
民間團體代表在記者會結束後,也立即趕赴文建會拜會黃碧端主委,與博物館學者出身的張譽騰副主委。雖然民間團體的訴求非常明確,即:立即停止招募藝 文團體進駐相關作業,並從整體常設角度來思考人權博物館的經營方向。然而在場官員僅表示,針對園區改名(即放回「人權」二字),可待4/30日加開的公聽 會後再行決定;未來也會針對園區規劃管理成立諮詢委員會,徵求社會各界意見。
不過針對民間團體要求立即停止藝文團體進駐作業,並從整體方向規劃人權博物館一事。黃碧端主委先是同意,將景美朝向以人權研究為宗旨的人權博物館來 規劃,可以列入發展方向;但卻又認定,藝文團體進駐,以「活化」園區的大方向不會改變。當與會者詢及兩者是否互相矛盾,文建會能否提出規劃期程時,官員卻 又面面相覷,無法具體回應。
雖然民間各界在短短幾天內,已經匯聚了大量學者專家、社會各界人士的反對意見。官員仍是堅持所有已經上網公告的行政程序必須走完,無意動用行政裁量權來緊急煞車。他們僅是再三保證,未來藝文團體進駐的審查作業,會謹慎進行,將以是否符合園區宗旨作為重要考量條件。
可是仔細檢視「徵選要點」與「場地使用申請要點」,我們卻發現其中隻字未提園區的「人權」與「歷史」意涵。試問,在審查作業時,要怎麼以此為標準來 審核?文建會既不限制藝文團體必須以人權、歷史為主題來創作;更未積極地鼓勵藝文團體進行相關發展。只以如此消極的態度來回應民間各界呼聲,不禁令人萬分 質疑馬政府標榜重視人權的決心與誠意。
雖然今日我們的具體訴求未能得到正面回應,但我們仍將持續收集國內外連署,並鼓勵各界關心此議題的人士,踴躍參與下週四將舉辦的公聽會(此前六場只針對地方團體與藝文界人士參與)。
園區的名稱更改只是象徵性的第一步。常設性人權博物館的設置,不只在民主先進國家蔚為潮流,更是所有經歷過威權或獨裁統治的新興民主國家,為後世留 下民主資產的重要工具。我們誠摯地希望文建會作為主管機關,能從更開放、更高層次的角度來理解「景美園區」,不只承載過大批政治受難者及家屬的血淚,更是 全台灣社會以至世界人權史的重要資產,若能善加規劃,將是台灣邁向成熟民主社會的巨大里程碑。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