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用反骨熱情做藝術 刺青師李仲維闖出自己的一片天

2015/07/19 22:44
7,793次瀏覽 ・ 668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2
檢舉

怎麼會開始接觸刺青呢?李仲維回想當初對刺青感到好奇的原因,笑著說道當時是在電視節目「台灣社會秘密檔案」中,看到一集介紹刺青的單元,看著螢幕中的師傅示範刺青流程,先是細心的描線、割線,再一點一點將顏色注入區塊中,圖案漸漸成形,皮膚永久的烙印就這樣誕生,才因此對刺青有了好奇。

李仲維在國二時,用自製的工具為自己刺下第一個刺青,「那時候刺的圖案很醜,而且顏色已經退掉了。」他的小腿上有一個日式鬼頭,就是他的第一個刺青作品。當時怕被母親發現,所以總是用褲管遮著,結果沒想到一天早晨,媽媽進房間叫他起床上學時,就看見李仲維腳上的刺青和桌上的刺青工具,當下媽媽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沒收他自製的刺青工具。但刺青的興趣之火已被點燃,怎麼可能就這樣算了呢?被沒收一副工具,他就再做一副。李師傅笑道:「我媽媽應該是不知道那工具是我自己做的,她可能以為是其他人給的。」十幾年前,在台灣刺青並不盛行,能拿到的工具也十分簡陋,節目上出現的工具也只是簡單的用棉線將竹筷和縫衣針綁在一起,將常見的書法用墨水注入在皮膚上,因此以前的刺青很容易變成綠色青色,李仲維解釋:「人家說刺青,其實就是因為刺出來的圖都會有點綠綠的。」

從零繪畫基礎到出國比賽 刺青師甘苦談

沒學過繪畫的李仲維,自己有一套學習的方式。以前刺青風氣盛行,刺青師這職業也被視為「不務正業」,和刺青店一樣都是相當少見的。他常常和幾個也喜歡刺青的好友互相交換自創的圖案,互相琢磨技巧,有時候口耳相傳,聽說哪裡有刺青師傅就登門拜訪,看到喜歡的圖案就主動要來參考照著畫,就跟所有技術一樣,專精前先學會模仿。畫得開心、覺得好玩就繼續畫下去,就這麼奠基繪畫的底子。

廟會題材揚名國際 堅持成就理想

「一開始只想刺自己,沒有想過當刺青師。」李仲維國中時開始接觸刺青,理由單純得令人訝異,沒想到後來在校內越來越多人找他刺青,連後來當兵時同梯的朋友也都請他幫忙,最後這個興趣自然而然在退伍後成了他的職業。2007年時開了自己的第一家刺青店「層刺紋身」,過兩年受「夜行刺青」老闆吳世民邀請,毅然決然收起自己的店面到夜行刺青工作。他認為,當時老闆提供了一個很好的環境,讓年輕的刺青師相互交流,有交流才會有進步。

李仲維的題材,常常以廟會為主題,展現濃厚的台灣民俗風味,這樣的題材選用,其實很大一部份來自於國中畢業後接觸的廟會文化。因朋友的介紹跑去跳八家將,日常生活常見的事物就是家將、神明像等等,耳濡目染下,畫出來的圖也多半以此為基礎。

從事刺青藝術,跟每個藝術工作都一樣,都必須經歷一段被剝削的時期,在這段時期腦裡的東西都是不值錢的,無論是金錢或者是個人風格,都是靠著累積再累積,直到闖出自己的一片天,這時候的作品才開始成為「藝術」,變得有價值。加入夜行刺青的隔年,吳世民師傅率領含李仲維在內的店裡三位師傅,參加「新加坡第二屆世界刺青展」,李仲維以「台灣民俗八家將」為題材,將男模整片前胸當作畫布,出色作品榮獲亞軍,這是李仲維身為刺青師的第一個獎項。直到這時候,他才覺得自己真正踏入刺青師這個行業。「所有的刺青師在一開始還沒出名前,都是不穩定的。」獲獎對於刺青師來說,等同於身價與作品價值的證明,在得獎之前,名氣也還沒經營起來,收入皆是按件計算,稱不上穩定,媽媽也曾因此十分擔心。

2011年,「層刺紋身」再次開張,李仲維指著在脖頸間尚未完成的不倒翁圖案,「以前身上的刺青都是為了好玩刺的,只有這一個比較有特別的意義。這個不倒翁還沒完成,之後刺完,中間會有我的店名,希望這家店就像不倒翁,左推右推都推不倒。」

近年來,紋身藝術的污名化已經逐漸破除,社會看待刺青這件事,也不再總是帶著「黑社會」、「壞小孩」的歧視眼光,而是將之視為一種藝術的呈現,臺灣也舉辦了好幾屆國際紋身藝術展,讓臺灣刺青師能夠躍上國際舞台,發光發熱。在李仲維學習刺青的年代,面對的環境並不如現在開放,不單單是資源上的缺乏,更要面對周遭對身上刺青的指指點點,但憑著一股熱情與反骨的性格,將這股直接的情感注入自己的興趣中,他的堅持與經營如今已有回報,成為揚名國際、身價不凡的有名刺青藝術家。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