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回收食物再利用 解決飢餓問題

2015/02/08 11:00
4,823次瀏覽 ・ 3次分享 ・ 1則留言
PeoPo推 3
檢舉

【記者李宜佳、盧冠雯/台中市報導】如果你打開冰箱,看到快要腐壞的食物,或是你一整櫃的零食吃不下怎麼辦?很多時候,你會選擇丟掉。你知道嗎,台灣去年 一整年浪費的食物高達兩百多噸,相當於可以供應,數以千計弱勢家庭一整年的食物需求量。「台灣全民食物銀行協會」看到了食物浪費和供給不均的問題,起而向 企業單位、學生社團募集多餘的食物與運作的資金,將募捐而來的食物,送至有需要的社福機構或家庭。

全民不浪費 全台無飢餓

協會成立於二0O一一年五月,倡導民眾將吃不完的食物,或企業團體在包裝出錯和快過期而下架的商品,捐贈至食物銀行,分送給全台各地,因飢餓而無法好好念 書的孩童,或因重新踏入社會,生活上有困難的更生人。全民食物銀行協會特別助理石愛薇表示,食物銀行成立的宗旨,希望向社會大眾,宣傳不浪費食物的理念, 將身邊多餘、生產過剩的食物,捐給需要幫助的人。當一年製造的食物垃圾量高達百噸時,把這些看似垃圾的食物捐出去,一定能達到全民無飢餓的理念。

台灣全民食物銀行協會的發起,源自於為弱勢兒童開設的課後輔導基金會。理事長劉宜中原本為一名律師,但因為注意到有些孩童,父母長年於外地工作,三餐不 繼,或家庭有困難,而導致學業低落,在課輔班為他們補習之餘,決定成立回收食物再利用的食物銀行,將募集而來的零食、餅乾送給課輔班的小朋友,讓他們能有 基本的溫飽。

照片

全民食物銀行協會特別助理石愛薇

 

擴大捐贈網絡 以團體募集為首

小至慈善單位,大至私人企業團體,都是協會合作的對象。中國人壽高勇齡經理表示,能號召同事,和客戶一起捐手邊多餘的食物,「不浪費,而且幫助到人是一件好事。」

全台的社福機構,或慈善團體,只要附上立案證明,和食物受贈者的名單,提出申請,協會評估需求的實際人數和物資數量後,由物流公司,或捐贈食物尚未出貨的企業,直接送到該單位的所在地。去年度服務的社福單位達三百二十五家,被服務的人數達三萬一百O五人。

為何不將食物,直接一對一的募集送給個人呢?全台處於飢餓的人數,不斷飆升,如果協會直接將食物募給個人 ,會讓捐贈沒有效率,也因為協會人力不足以處理個人為單位捐贈的專案,這並不是食物銀行成立的本意。

照片

囤放食物的儲藏空間

 

向下紮根 讓飢餓消失

協會除了對企業行號進行宣導、合作舉辦活動,鼓勵員工個人將不要的食物捐出之外,也向和國立政治大學、私立輔仁大學等五所大專院校 合作。透過舉辦講座、一日社團志工包裝食物,親自和受捐贈者見面的機會,實際體會捐贈的意義,和親身接觸被服務的團體。輔大臨床心理四的黃允則表示,協會 來系上舉辦講座後,他了解食物銀行的運作,也讓他更加珍惜資源。

成立這三年以來,協會營運的資金,都靠企業還有合作單位的善心來支持協會的運作,「其實我們每捐出一筆物資,都是在消耗協會的資源,但只要全台灣有飢餓的 人,我們就有存在的一天」。石愛薇認為,如果台灣處於飢餓的人口歸零,協會面臨轉換跑道,或消失的問題,那也沒有關係,「這是我們樂見發生的事」。

效法國外經驗 送一碗熱湯

台灣全民食物銀行協會,是全台唯一加入全球食物銀行網絡的會員,每年定期到總部休士頓,進行檢核、再認證的機制,主要是向美國學習關於募款、行銷和推廣的方式。參照美國成功的經驗,向國內推廣愛惜食物、捐贈的理念,落實零飢餓的目標。

美國移動式捐贈餐車,在車子出發時加熱食物,抵達目的地後便可以分送熱食,是石愛薇想引進台灣的一種模式,「我們希望在未來,能運用美國這種模式,前往偏鄉,在贈送餅乾、生米等物資的同時,也能為長輩送一碗熱騰騰的湯,陪伴他們。」

關心他人 由自己做起

石愛薇認為台灣,看似是一個均富的國家,我們的生活看似美好,但社會還是呈現一種食物、經濟資源分布不均的狀態,兩百噸的食物垃圾從何而來,而為何有人處 於飢餓,這是我們每一個人都應深思的問題。「社會大眾應從關心身旁的人開始,了解社會並不如想像中美好,慢慢觀察、體會,社會的角落有一群人,需要溫飽的 食物,和陪伴。」

環宇國際文教基金會的社工黃柄銓認為,如果大眾能將物資平均的捐贈給公益單位,交由平台來統一處理,而不是媒體報導個案,資源就全部集中捐贈,才能發揮真正幫助弱勢的作用。

在未來,除了達成為以餐車為服務對象,贈送熱食的想法之外,今年八月底,協會也與全台其他五大家食物銀行,結盟而成「食物銀行馨聯盟」網絡,藉由開發手機的app及時軟體,整合食物捐贈的網絡,「希望達到全民不浪費 ,全民無飢餓的終極目標。」

延伸閱讀

台灣全民食物銀行協會

台灣全民食物銀行協會YouTube

〈中部〉食物銀行嘉義站啟動 轉贈米助弱勢

食物銀行結盟 把愛心做大Nownews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