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數位科技結合藝術 「專業」為完美呈現

2014/10/08 10:00
2,515次瀏覽 ・ 43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0
檢舉

記者蕭奕軒、黃銀川/採訪報導

現代科技與藝術的結合可以追溯到19世紀照相機的發明,如今,「科技藝術」的定義為「利用科技技術結合藝術創作結合的作品」。在科技藝術上,有許多跨領域結合都稱為科技藝術,有攝影、電影、動力藝術、錄像藝術、媒體與跨領域表演、互動裝置藝術、數位藝術、聲音藝術、網路藝術、虛擬實境、基因及生化科技藝術等,都可以包括在科技藝術的範疇之下。隨著科技的演進,這些跨領域結合科技媒介的作品有了無限的可能,也豐富了當代跨領域創作的可看性。
松山文創園區舉辦——「下一波,2014當數位科技遇見表演藝術」,當中的科技藝術展示會邀請了十家科技業者進行座談分享,如東濂和光有限公司、明立工程、悅吉影音等,其中,侑蘴設計有限公司設計總監宋方瑜表示:「科技藝術對創作設計者而言為另一項創作工具。」擺脫過去水彩筆或毛筆的侷限,利用嶄新方式展現構思的成品。宋方瑜也說,不論是舞台上的任何複合媒材(在視覺藝術領域中,是指一種混合運用多種材料的創作型式),如木板、鐵板、燈光、柔光、聚光燈或投影機,這些媒材又稱「技芭」的結合都能為整個藝術增添不同的效果。
在科技和藝術互相結合的過程中,宋方瑜認爲,早期由於技術上的落差,公司在設計整合領域都只能使用落伍的方式,例如:所有東西都要先在現場或模型上描完、畫完以後才能對上位置,現在只要擁有活動場地的比例,就可直接在電腦上運算動畫,精準對上舞台或建築,現今技術的發展讓創作設計者的前置作業簡單化。
近來,有學者指出科技藝術逐漸流於形式,出現影像技術重於表演者的現象,宋方瑜指出,針對什麽時候應該突顯藝術宗旨、人物或影像,每個創作設計者都會有自己的一套原則。宋方瑜也提到,科技藝術的未來發展方向,主要注重在燈光影像。他舉例,可以嘗試以投影機作為光源,藉由投影機光源做視覺上的調配,讓整個空間達到整體性,甚至只用投影機作整場演出,協助表演者提供整場視覺畫面。
此外,相較以往直接把影像和音控同時處理的方法,華匯專業音響有限公司業務經理葉添生表示,現今已區分音響與影像,華匯公司注重音響系統的設計和規畫。葉添生指出,業界追求的已不只是聲量大小,而是通過軟體計算聲音的物理特性,讓聽衆聽到正確的聲音,使音量平均,即不爆音、不清晰、無毛邊的聲音,讓聲音的高低頻道落差達至最小化。葉添生指出,現在業界也會利用軟體模擬三維(Three Dimension,簡稱3D)現場環境或場地圖,把喇叭系統放在相對應的位置,計算音場長和音壓高低的地方。葉添生也補充,聲音呈現的音效也是不可忽略的重點,例如,吉他手站右邊彈吉他,聲音的方向就必須從右邊傳到聽衆耳裏,故喇叭擺設在正確的位置將產生立體的音效。
現今科技發達,電腦數位系統應用廣,葉添生提及,麥克風、收音、鍵盤等樂器都擁有各自的訊號線,當音樂會、演唱會進行時,將使音控台輸入的訊號太多,若其中一條訊號線損壞,也很難立即找到。爲了解決此問題,他們研發了能夠容納多種樂器訊號的音箱,為使用者帶來便利。葉添生認爲,聲音與視覺不同,視覺著重在刺激效果,聲音則見仁見智,音響系統應該通過驗證和規畫獲得現場聽衆及業者的肯定。各家的音響系統應更數據化,正確計算喇叭的數量可以得出多少音效。葉添生更強調:「音響的開發、計算和模擬軟體會是未來一項新的趨勢。」       
時常與藝術家合作,明立工程顧問有限公司的謝姓專員表示:「在每一場展覽當中,我們的職責就是架好藝術家所需要的燈光設定好場地,做好自己的工作,其他就交給他們這些設計者去操作。」他本身對這些藝術展覽並沒有太多想法,他也指出,科技與藝術的跨領域合作產物分工是很細微的,可以區分為藝術家、設計者、操作者、器物提供者。藝術家會根據自己作品所需與設計者接洽,然後就由設計者開始與其他廠商合作,他坦承,在與這些策展者合作時,自己並不會由藝術的角度看待作品,他僅負責為這些策展人提供作品所需的條件。 
現場前來觀賞展示會的民衆甚多,擁有戲曲演出經驗的實踐大學設計系翟平萱認爲,在觀賞「四分之一舞台示範表演」前,覺得臺灣沒辦法創造出舞台和燈光的機械性結合,直到表演結束後才對這門科技藝術有所了解。由於科技與藝術結合的跨領域作品運用範疇相當多,這次前來參加展覽的東吳大學社工系許佩雯同學也表示,他們平常接觸最多的科技藝術就是演唱會,在她象中,S.H.E的演唱會融合燈光,影像,音樂及爆破技術所呈現出來的效果就令她相當的深刻,但是她提到這些科技藝術所延伸的作品,聲光效果俱佳,有時會太過於炫技,而易使民眾感到麻木,反而喪失藝術價值,使民眾把焦點放在感官刺激上而未注意到作品本身的意義。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