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芳四腳亭砲臺
四腳亭由來與位置
「四腳亭」地名源自清代,當時從基隆暖暖到瑞芳的路上,有一座四根柱子的涼亭,供人休息、喝茶,被稱為四腳亭,但已在日治時期興建四腳亭公學校(今瑞亭國小)時拆除。瑞芳四腳亭砲臺位於基隆港東南方,基隆河中游北岸,月眉山與深澳坑口之間,行政區屬新北市瑞芳區吉慶里。
大型防禦式砲臺
2001 年11 月28 日,臺北縣(今新北市)政府指定瑞芳鎮(今瑞芳區,日治時期稱瑞芳庄,屬基隆郡)瑞芳四腳亭砲臺(原名深澳坑古砲臺)為關塞類縣定古蹟,理由有二:第一、日治時期建造的海防、空防砲臺,在美軍空襲臺灣時發揮防制效果,其壕洞也是當時居民的避難所;第二、日治時期所建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大型防禦式砲臺」,砲座、水井、彈藥庫都保存良好。
法國人命名:中國的堡壘
瑞芳四腳亭砲臺標高兩百餘公尺(203-206 公尺),面積約9 公頃(90,117平方公尺,約9.3 甲),1901 年至1903年(明治34 年至36 年)建造並完成配砲,有一座高砲臺、兩座低砲臺,每座砲臺各配兩門加農砲,總共六門砲,這種加農砲曾在清日甲午戰爭及日俄戰爭中使用,尤其日俄戰爭在攻擊旅順要塞的奉天會戰準備戰中發揮很大的效果。
1908 年至1909 年(明治41 年至42年)再建造兵舍,當時稱深澳堡壘或深澳坑堡壘,此砲臺堡壘雖然在日治時期建造,但可能在清代已是軍事據點。清法戰爭期間,法軍在1884 年10 月至1885 年初進攻臺灣,當時法軍地圖上已標記這個地方是「中國的堡壘」(FortChinois)。
「瑞芳四腳亭砲臺」的建造是為了防衛基隆港灣,以對抗從澳底、宜蘭方向登陸的敵軍,並兼具側防堡壘的功能。後來,隨著防衛形式的改變,基隆要塞縮編,「瑞芳四腳亭砲臺」在1938 年(昭和13 年)除籍。但二次大戰末期美軍空襲臺灣,這裡也負有空防任務。
文字來源:新北市文化局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