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發現的方法」之南瀛實踐/陳永興

2007/06/28 09:55
4,397次瀏覽 ・ 1次分享 ・ 1則留言
PeoPo推 0
檢舉

「發現的方法」之南瀛實踐

陳永興

 

照片
照片

  摘要 

我們所現存環境中,不論是城市、鄉村、聚落以及山林、田野等環境景觀,是經由人類不停的改造所累積的成果。當一個規劃者重新介入一個新的環境中,再度意圖改造這個環境,建立新的秩序之時,對於現有環境的脈落紋理必須加以解析。特別是隱含在表層形貌之下的空間組織與形成的過程,若能加以重新發現及理解,才能對未來環境如何開展有明確的方向,而在這個理解的基礎上,提出新的創造。作為一個規劃者,自身對於一個環境的感知能力,應是不可或缺的基本素養。不過長久以來套裝的規劃知識及分析技巧,以及日益便利的工具卻掩蓋了人的知覺及本能。特別是人類五感的覺知能力,規劃者常運用二手圖文資料作為分析工具,卻忘記了以直觀的方法來察覺及發現環境的訊息。往往這是非常危險的。這種規劃模式的成果常導致環境的破壞及負面效應。本文意圖提供一個方法與架構,其是由吉阪隆正先生所建立並由象設計團所傳承並實踐多年的方法,日本的建築學者稱之為「發現的方法」,並以台南縣所實施的城鄉風貌及鄉村風貌綱要計劃過程為實例,論述以「發現的方法」在南瀛地區於環境認知上所獲得的效用。

 

期待這種對環境的認知與務實的態度方法,能喚起從事台灣鄉村環境規劃者再度拾回對土地環境的敏感度、養成善待土地以及尊重土地的基本價值。

 

 

關鍵詞

 

發現、五感、尺度、田野

 

 

1.「發現的方法」之意涵

 

所謂「發現的方法」是由日本的建築學者吉阪隆正(Yoshizaka Takamasa 1917~1980)先生所提倡的地域計畫方法論,最早提出此種說法的背景是在吉阪先生所創設的U研究室,在受託從事日本大島元町復興計畫時所建立的環境調查的方法。主要的意涵在於從單體建築到地域全體的整體性計畫中,如何對現有環境的觀察及理解出發。進而由發現創造的手段。

 

在一個我們所身處的實質環境裏,其實涵蓋了在此地居住人們的生活、風俗習慣和產業,以及歷史等綜合體,建築的形式也反映了時代及社會生活的面象。但是如何在多樣、複雜的環境中抽絲剝繭而掌握住重要環境的脈落及紋理。除了在眾多資訊中作圖面及文字資料的分析之外,利用銳利的目光及觀察力,以及置身環境之中,以人的五感作環境的直接體驗是一個必要的過程。但如何實施?在「發現的方法」特別注重的是“尺度”及“立足點”,如何取捨必要的訊息,〝尺度〞是重要的關鍵。在Charles Eames1907~78)著名的 POWERS OF TEN影片中,詳述了對環境認知的尺度概念。

 

 

1.1.尺度的概念

 

在台南縣城鄉風貌整體發展綱要計畫的實施過中,我們嚐試整理了以“縣”的層級作為環境認知所需理解的空間元素。有了尺度的概念之後,我們更容易在觀察的範圍內界定認知的架構與對象。

 

大體上我們把環境的構成分成三類,在不同尺度的領域中來界定觀察的對象如表。原則上,空間規劃者觀察範圍的界定大體上以生活尺度的環境為核心即1 :100--1:1000的尺度,步行距離可達的空間範疇為主。再往上、下延伸。以尺度的概念為軸,即可在體驗過程中掌握該尺度環境中的觀察點。

 

 

1.2.感的體驗

 

段義孚先生(註)在其大著〝經驗透視中的空間和地方〞之中,有一段如下的論述:「一個人可能在體會上和概念上知道一個地方,而且能夠提出相關觀念。但卻不能表達他如何透過其觸覺、味覺、嗅覺、聽覺和視覺去認識這地方。」「大部候有關環境品質的文章,鮮少論及人如何透過感覺、觸覺、視覺或概念上的經驗去詮釋空間和時間的複雜,矛盾和感性形象,甚至專業的環境規劃師,亦常常跳過這一步驟,而大多數人都在宣傳或群眾心理的推動下,把原是豐富的經驗資料遺忘,而追逐環境潮流。」,作為一個規劃專業者,若放棄或遺忘了以五感到的經驗來建立對環境的觀察力,則無法碰觸問題的核心。也阻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