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穿越五條港——府城文學路線踏查

2014/05/04 21:01
1,622次瀏覽 ・ 6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5
檢舉

穿越五條港——府城文學路線踏查

照片

 

照片

台灣文學館提供相片

穿越五條港——府城文學路線踏查

台灣文學館新聞稿

迎接2014國際博物館日,國立台灣文學館5月3日與台南市五條港發展協會合作舉辦「穿越五條港——府城文學路線踏查活動」,受到民眾熱烈歡迎。參加者中有80老叟,多對親子檔,隨著文史學者專家的導覽,走踏舊時五條港的前世今生,吟詠古詩親近台灣文學。

台灣文學館連續4年推出不同主題的文學踏查活動,「穿越五條港」是由台文館出版的《全臺詩》及選註全台詩的《區域與城市》中挑選14首與「五條港」地景相關的台灣古典詩,以詩中出現的地景規劃路線,展開踏查。

五條港大致分布在今西門路以西、成功路以南、中正路以北的區域,為府城的商港區,當時商業繁榮,民俗文化豐富,藉由文人的筆留下生動的記錄,劉家謀〈海音詩〉第5首寫著「舊蹟空餘大井頭,敗蓬斷纜可曾留?滄桑變幻真彈指,徒步同登赤崁樓。」今昔對比,深刻描寫出五條港滄海桑田的變幻。

此次踏查活動即以民權路、永福路口的大井頭為起點,該地緊鄰武廟與赤崁樓,是府城第一條開闙的街道,擔任導覽解說的臺南市文化資產保護協會理事長曾國棟表示,大井頭相傳是明宣德年間太監王三保下西洋來台,曾於此井取水,又傳說是荷蘭人構築赤崁樓時為防火災鑿井備用。當年的大井頭已不復見,只在路面見到鐵蓋覆井,路旁則有紀念碑,寫下這段歷史緣由。

除了有文史專家詳盡解說,負責詩文挑選的陳曉怡、薛建蓉、張麗芬等教授,也在踏查活動的隊伍中,從文學的角度為民眾解說五條港的歷史,行走至人聲鼎沸的水仙宮時,陳曉怡老師特別介紹了幾首與五條港相關的古詩。

1877年清光緒3年,來台任教的文人馬清樞,他在〈臺陽雜興〉三十首中,描寫在台見聞,「水仙宮外盡成途,滄海揚塵信不誣。」當時五條港的水仙宮已因淤積不見滄海揚波,而是筆直寬闊的大路。許南英的〈臺灣竹枝詞〉十首之十,「海外無臺堪避債,大家看劇水仙宮」,則是描寫當時有所謂「避債戲」的風俗,除夕到大年初一,欠債的人去廟前看戲,債主是不可追討的有趣現象。

參與這項踏查活動的民眾,年紀最長的是來自善化的退休老師陳長鴻,他拿著椅杖全程走完,不時拍照、做筆記,精神令人佩服。11歲的倪世樺與父親倪瑞忠同來,不但認識自己的故鄉,也增進親子感情,他說以後有機會還要參加。

今年的「穿越五條港踏查」,從大井頭出發,走向城西五條港地區,逐一走訪大西門故址、洪芋頭擔仔麵、醉仙閣故址、水仙宮及三郊三益堂、寶美樓、佛頭港、景福祠、佛頭港聚福宮、佛頭港崇福宮、媽祖樓及媽祖樓街、硓咕石港集福宮、兌悅門、北勢街﹙神農街藥王廟、金華府﹚、風神廟及接官亭石坊、西羅殿、南沙宮、開山宮等景點。台文館表示,類似活動未來將持續辦理。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