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陳尊賢老師講解水稻土壤檢測

2014/04/30 09:11
3,987次瀏覽 ・ 46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2
檢舉

2014.4.21

照片

上次臨時磯小屋代班

有人提到何為適合水稻栽種土壤?

 

台大農化系陳尊賢老師教我土壤學

還有許多土壤延伸出來的「土壤哲學」

都市長大的我以前認為「土好髒」

後來才認知「原來每日吃的飯就是從那兒長出來的」

那敢再嫌它「髒」?它是有生命力的。

讓我重新改觀與深刻省思

 

手邊剛好有水稻土壤性質與肥力分析案例

陳老師說明資料整理如下

分享的動機另外如下

1.磯小屋訪客形形色色,多面向瞭解水稻,有助與訪客更感動互動
2.陳老師教的土壤學比我寫的更豐富又有趣,有開課時,鼓勵大家參加
3.5月是感恩月,以此篇感謝陳老師辛苦教導,並邀請大家以「改變行動」感恩與重視關懷---生養萬物的「大地之母--土壤」

 

※※※

農夫可以在田的四角及中央各取一小部份相同重量之表土,混合均勻後寄送當地農業改良場免費做「土壤分析」,申請表格詳農業改良場網頁

案例:彰化社頭水稻農夫的土測報告

  測量值 測量值 說明
酸鹼值 6.96 5.5~7.5 只要偏酸但不要太酸都很好

電導度

(dS/m) 

0.44 <0.33 若>2 dS/m時表示鹽份嚴重,無法種植

有機質

(%)

3.74 >2 動植物殘體可以分解為有機質,微生物分解有機質後植物才能吸收,因此土壤微生物多寡、溫度、酸鹼值…都會影響分解情況
有效磷 67 11~30  
有效鉀 93 30~50  
2323 571-1150  
223 48~100  
150 <200  
10 1~20  
10 1.6~50  

陳老師整體看報告

1.如同人的血壓土壤狀況是動態,會隨時間、施肥…上下波動。
2.土壤中鉀肥較建議值高,因此施鉀肥時不用太多,其它營養元素類推。植物吸收營養是營養素整體一起作用,微量元素也很重要。
3.雖然稻田一片綠,仔細看仍有差別,水稻葉色過黃,需補充營養,葉色濃綠則營養過多,未來很容易有病害或倒伏。陳老師建議視作物生長的情況合理施肥,過多的肥料造成環境污染,在產量及成本考量下取適當值。
4.有機肥比化學肥需要更多時間分解,施灑時間需提早。
5.有機質會逐年分解,好的土壤管理,會隨時間累積碳,土壤管理越來越輕鬆。
6.檢驗是否需要那麼多?增加成本,陳老師以「人要有尊嚴、佛心,要做就要做好,讓人家尊敬你」鼓勵有機或友善耕作的農夫

照片

照片

※各種樣貌的台灣土壤標本(每塊是表土垂直往地底下的土壤),美國農業部將土壤分為12種土綱,小小台灣可以找到11種,土壤多樣化真令人驚奇!「一樣米養百樣人」或許想「多樣土、養米、養百樣人」,世界因差異而增加豐富的美好。

 

※老農對「大地之母」非常虔誠,尊敬土地就會有非常好的收穫。「民以食為天,食以土為本」,1912年諾貝爾醫學獎得主 Alexis Carrel說:「眾生健康與否仰賴土壤的肥沃度,因為所有維繫生命的食物都是直接或間接地來自土壤」。

1.土壤是一個「動態」三度空間「自然體」。

2. 重要功能包括:a.植物生長的介質, b.調控水份供應, c.循環再利用各種有機質,

d.土壤生物體之棲息地, 與e.工程基地

土壤由母岩至少經過數千年獲萬年以上化育而成,若把「珍貴的土」換成「水泥」、「人類過度消費的廢棄物」或「流入大海」,我們失去多少生態功能與健康價值?

 

※土壤質地由不同砂粒、坋(ㄈㄣˋ)粒和黏粒含量組成,依組成比例的多寡分有砂土、壤土及黏土,水稻需要保水較多的黏土,而西瓜、花生需要排水較好的砂土,

陳老師鼓勵大家用拇指與食指搓揉,以「感覺」來判斷土壤質地,「分不出來就把手指剁掉」,一句話馬上讓「知性的土壤學」增加「感性的溫度」。

 

※常見「整潔」的花/菜園,沒有雜草覆蓋,土面直接露出來,其實適度保留落葉或雜草能減少土壤表面的蒸發作用,請用手摸看看兩者差別,那一種比較濕潤(比較不用澆水)、土表溫度較低、減少侵蝕、還可以發現小昆蟲在裡面?想像自己是作物,你喜歡住那一種土壤?請多推廣「生態」新的空間美學。

照片

※目前農田多使用大型農具例如翻土的曳引機,機械重量很容易把土壤壓實,影響土壤構造,好的土壤結構有較多的團粒構造,每個團粒裡有黏粒、有機物、植物殘體、植物的根毛與黏粒膠結,團粒之間的空隙能增加透氣性及提供植物的根生長空間,農夫形容好的土壤構造如同蛋糕,走在上面有蓬鬆感,被壓實的土壤則像蛋餅,生活化的形容真是有趣,記得下田走看看,親身感受差別。

 

※大地之母---土壤包容力很強,能分解許多物質,有恢復力。

蕭素媛小姐分享一則「包容」的故事,慈心里仁有一年販售的有機米被驗出農藥殘留,考慮消費者和農夫面臨的處境,決定消費者不需持發票可申請退費,因一般人可能會弄丟發票,更感人是農夫沒有遭到批判大會,而是接到慈心相挺的電話,他們認為那位農夫就像一張白紙上有個污點,如果擴大污點,否定農夫先前做的很多努力,是不公平,慈心支持農夫攜手共渡難關。這個案例鼓勵大家常想「大地之母的包容」,特別在別人對我們不夠好、甚至艱難處還能「以慈悲心幫助別人,給與激勵、教導與扶持」。

 

※避免土壤壓實的問題,陳老師介紹「保育耕犛」,只翻動需耕種區域的土壤,將作物殘體混入土中,耕犛強度越低,土壤有機質含量越高。

補充泰國米之神基金會戴查老師的實作面詳上兩圖:不翻土深耕,直接將稻草桿及雜草淺淺的翻耕,「粗耕」的概念與木村秋則先生理念一致

1.泰國使用KKF農法,收割時並沒有切斷稻桿,而是整株稻桿散落在稻田,避免淹水時浮上來,分解比較好

2.泰國和台灣一樣,不少農田是吃灌溉水,所以沒水耕作時,確實會長許多雜草,有些地方土壤比台灣更黏,KKF用這種方法在泰國一年兩期作稻得到很好的成果

3.不用大型、改用小型曳引機,避免機械重量把土壤壓實、變硬

4.將類似翻片的東西掛在小型曳引機後面,如上兩張圖片,它可以將稻草及雜草翻耕

5..因不用深耕,所以行走速度很快,更節省人力、時間及能源

6.插秧前一~二週前作業,同時施灑微生物菌水,讓微生物菌水可以快速分解稻草桿及雜草成為有機質,避免未分解的部份產生沼氣和酸,影響稻根的生長

環保又省力,這是我想做、想推廣的「感恩土壤的改變行動」,您想好可以做的行動方案了嗎?

 

※「塵歸塵,土歸土」

生命從土壤來也回歸土壤,榮辱恩怨無法帶走,沒有什麼好計較,但也不是全無意義。以京瓷創辦人稻盛和夫的人生觀鼓勵大家:「為何要兢兢業業工作?人生的目的為何?」是「期待磨練自我,讓心地臻於美好,具有『仁慈利他』的心」,他說:「當人們心中所思所想,所執行的一切,與『存在宇宙中, 那個朝好方向的念頭』不謀而合時,一切都會順利無礙。」

補充:

第一屆世界土壤判別競賽由國際土壤科學聯盟(International Union of Soil Science, IUSS)第20屆世界土壤大會(20th World Congress of Soil Science)主辦,於2014年6月5-7日於韓國濟州島舉行,臺灣代表隊由臺大農化系陳尊賢教授擔任教練,經過3天艱苦的野外12個土壤剖面的比賽,博士班研究生許健輝從48人參賽中脫穎而出,榮獲個人競賽第一名,非常難得,臺大代表隊亦獲得團體賽表現優良獎。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