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木礱遇上土礱 烏來鄉野故事II
以下報導源自公民記者 dino.utopia
原始報導連結:當木礱遇上土礱 烏來鄉野故事II
0224公視中晝新聞
稿頭
過往台灣經常可見到,用來把稻穀去殼的木礱、土礱等器具,被機械動力的機器取代後快速消失,懂得製作方法的長者也愈來愈少,不過有一位年輕農夫賴咏華對這些器具非常有興趣,到處拜訪會製作的老人家,他最近拜訪一位製作出木礱的泰雅族爺爺,還帶了自製的縮小版土礱模型,跟泰雅爺爺請教。
內文
往復操作著木礱,要把稻穀去殼,苗栗南庄年輕農夫賴咏華,對木礱及土礱這些器具非常有興趣,經常到處拜訪製作者進行田野調查,這一天他特地來新北市烏來,拜訪製作出木礱的泰雅族爺爺林福全。
訪問 苗栗中港溪產業文化復耕協會 賴咏華
這個原理就像八卦一樣把它分割成八塊 這八塊每一個紋路都是從外圍指向圓心 這紋路基本上跟土礱是一模一樣的東西 那差別在這裡的木礱 他有做出椎狀的面 就是我在南庄所學到的木礱是平的 所以它的結果是 它的稻穀被處理後之後只能靠離心力被甩出來
賴咏華畢業於交大光電系,2011年拜師成為土礱師傅的學徒,在客家農村種水稻,他也帶來自己製作的縮小版土礱模型,跟泰雅爺爺請教。
訪問 苗栗中港溪產業文化復耕協會 賴咏華
一直磨到這裡 全部不能用之後 這些部份可以回收再利用 你只要重作這部份就好 木礱它的紋路因為是直接在木頭上面刻出來的 所以跟土礱比起來 它平常會需要比較多維護的工作 因為它刻出來的這紋路一旦被磨平了之後 你就需要再把這個溝槽又刻出來
這些完全以天然材料製作的木礱、土礱等器具,被機械動力的機器取代後快速消失,懂得製作方法的長者也愈來愈少,在資源與動力越來越缺乏的現代社會,
或許應該受到相當的重視與保存。
公民記者 陳昆龍 新北市報導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