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認識陳忠義,好一位隱身在新世界的舊紳士!雲林農博團參訪有感

2013/11/09 07:51
2,311次瀏覽 ・ 2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0
檢舉

好奇寶寶我很榮幸的接獲先驅媒體新頭殼邀請,參加其受雲林縣政府委託,為年底即將舉辦的農業博覽會舉辦「農博參訪團」。在一開始的破冰『大安環境大聲公』前前前班長鄭弼偉自我介紹後,我意識到這是很棒的時刻,紀錄下即將相處兩天夥伴的自我揭露,我拿起了手機,記錄本尊的介紹。其中陳忠義一開始四平八穩的簡短發言,沒有引起我太多的注意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XiPstn1y3Kg&feature=youtu.be

 

 

直到在活動中看到他拿著一本精緻的小記事本,用筆工整的紀錄下關鍵幾行與參訪的在地亮點人物的對話,及在品嚐當地風味餐食,他仍能好整以暇很有興味的觀察記錄看到的事務,不被美食引誘,特別是在車上我坐在他前面的椅背上,聽他說臺灣的飲食文化時,我想起來曾經拜讀過他不少文章,其中也引用過他的文章在自己的文章裡:

我的老媽 陳忠義 2013-5-8

http://newtalk.tw/blog_read.php?oid=18473

有沒有善心人士願意成立以服務為目的的養護機構?子欲養而力不逮 好奇寶寶 2013.05.07 10:53PM

https://www.peopo.org/news/111514

@@@@@@@@@@@@@@@

這次見到陳忠義,果然是身穿著休閒西裝外套來參加活動,一絲不苟的一位『在新世界的舊紳士』,完全符合他在新頭殼裡的介紹文字,只是他的眉頭間,有股淡淡的愁情,與照片上的人除了時光飛逝外,似乎多了對世事的通達:

照片

在椅背上的對話,很可惜沒有影音紀錄,其實也不禮貌要去要求,也是不知道會有這樣相會互放的光亮,他提到對臺灣飲食文化的憂心,包括對觀光飲食文化形象型塑,有很有見地的見解;而媒體人對餐飲的錯誤報導,包括對彈牙食材的誇大,讓餐飲業追求不天然的口感,對路邊攤廉價小吃的推崇。。。認為媒體的推波助瀾實不可取。他本身則是以天然食材、衛生為最高指導原則!而我認為實在植基於一般美食媒體人也許對飲食文化,也許在根本上就沒有應有的知識有關。

在看多數人推薦的餐廳或在地風味小吃,第一要務是衛生有沒有到位,至少在切即將上桌的食物時,要戴上正規消毒過一次性的衛生手套,是廚師的基本常識,如果想要與國際社會接軌,只學到飲食文化的皮毛:排盤擺飾如何、食材怎樣的珍奇、便宜又大碗的價廉物美,沒有關注到餐廳氣氛營造、廚房製作流程的衛生,服務流程的設計等等下功夫,終究仍為地方性水準,難得登上堂奧。

好奇寶寶參加農博團參訪,意識到也許應該請政府及觀光旅行推廣單位,重視這個問題,為飲食文化把脈,如能提升視野,有更大的想像空間,是發展無煙囪工業的努力方向。

在參訪到成龍濕地時,當導遊提到國際藝術家的比目魚作品,讓我想到臺灣也有很多的環境景觀藝術家,也可以請他們駐紮當地,提升美學的素養,更能廣泛及日常性的提升臺灣農村的文化。

陳忠義一位浸淫在西方飲食文化多年,又有家學淵源的紳士,很期待他這趟農博團參訪後的作品。

新頭殼很認真的為這次參訪團做行程的準備工作,相信都是農博會的精彩亮點,但是遺憾的是進駐的旅社一切都很不錯,但是住房卻用了紙杯!記得在歐洲出公差及旅行時,旅社都是用重複性的杯具,這也是臺灣小小的島嶼,需要進口先進國家焚化爐來源由之一。雲林縣的垃圾比例也很相當高,作為一個人口密度低的農業縣,是有相當大的改善空間:

照片

焚化爐處理量能與人口關聯性分析 環境資訊協會  2006-04-10 11:00

http://e-info.org.tw/node/5895

好奇寶寶查到以上資訊是2006年的資料,不知道是否有新資訊,值得進一步查證。

(關了電腦準備下去吃早餐,收拾完行李,又想到昨天下車前,看到這裡的第一印象,看不到遠方的景物,以為是六輕的煙塵,但是鼻子吸不到異味,仔細感覺是細微的沙塵。到了在地詢問後是溪流沒水乾涸後暴露河床,所引起的沙塵。這裡沒有環保團體嗎?沒有在地人守護著雲林的好山好土嗎?好奇寶寶很疑惑!好蝦冏男當地的阿公說是近五六年的事了。。。要關機吃飯趕行程了。到此停筆!)

好奇寶寶拋磚引玉,為了愛台之作,今天早上沒作例行的早上健身冥想操練,在旅社梳妝台前的報導。

@@@@@@@@@@@@@@@

相關報導

摘錄

我的老媽 陳忠義 2013-5-8

http://newtalk.tw/blog_read.php?oid=18473

老媽今年88歲,約11年前中風,影響到右半身,雖還可走路,但得人攙扶、餵食、幫她洗澡,比較嚴重的是,她傷到語言神經,因此無法如常人般的應答如流、勉強使用幾個單字,表達她的想法,所幸她還有理解認知的能力,聽到她熟悉的日語或台語老歌、或較輕快的曲子,她的腳還會隨節拍輕微的晃動;看到那些無厘頭的電視劇情也會笑出來,我的情緒也隨她感到輕快起來。

或許語言表達不便,母親的肢體語言多了起來。女兒婚前帶未婚夫來看「阿媽」,她愉悅的拉著他的手,臨走前還會擁抱他。弟弟的兒子赴美前來看她,離開時,她也趨前抱抱他。相較於91歲過世的老爸,從以前我就感覺到老媽比較外向、活潑,追求時髦流行。

早上上班前,她若看到我打著比較亮麗的領帶或不是深藍色的西裝,或是我戴上白色巴拿馬帽,老媽總是會摸摸我的領帶或衣角用觸覺讚美我的裝扮,我會用憋腳的日語跟她說「綺麗」,她則含笑看著我,嘴巴想回我話,但力不從心。

15歲來台北讀書,寒暑假回嘉義,記憶中當時老媽就問我要不要去做一件西裝外套;那是「阿哥哥」流行音樂的年代,年輕人都穿背後開兩岔的緊身西裝,當時我還不敢那麼「騷包」。。。。

老媽的衣著從裡到外以及腳上穿的高跟鞋,都是手工做的,父親騎著腳踏車帶她到「噴水池」旁或中山路的布料行選布料,再給裁縫師量身;我北上讀書後,老爸與我就陪她到衡陽路、延平北路的布莊挑料子。從小看老爸陪老媽、之後我也加入陪她,還有我那些姨媽們逛街,問我意見。或許如此,陪女孩逛街我從不覺得厭煩。

不知父母受日式基礎教育影響還是他們的本性,他們重視衛生整潔與得體應對,我讀小學的1950、60年代,我們三兄弟的衣服總是乾乾淨淨的,父親用熨斗幫我們燙外出服,襪子天天換洗,更不用提每天得洗澡、勤洗手。老媽一輩子當家庭主婦,有段時間早上幫有錢人家洗衣服賺錢貼補家計,但每天第一件事,就是穿著連身白色內衣,從胸部開始往上化妝,才展開一天的生活與家事;因此,她從來不是一位「黃臉婆」,我印象中,在她40或50歲的階段,流行「鳥巢」型的髮型,她好一陣子都是那樣裝扮。老媽的穿著舉止證明一件事「世上只有懶女人沒有醜女人」。。。

。。。很遺憾中風影響她這十多年來的生活,但每逢外出或親友聚會,我還是得幫她裝扮一下,她還有許多漂亮、大多是一件式的衣服,我還是得帶她到衣櫃前,讓她自己挑她認為喜愛的那件衣服,再幫她穿上、塗上口紅才出門。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