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語老師那一堂
族語老師這一堂
文字/阿莉曼格格
隨著全球多元文化的潮流,本土語言雖然抬頭,但是尤其在都會的原住民孩子學習族語幾乎從零開始,姑且不論節數夠不夠?環伺在強勢語言環境中不利於族語發展的困境,單從14個民族48個語言別來看,以台北縣為例,總共85位老師,要滿足977個各族群語言別的班級學生,更顯見師資不足的窘境。
為解決找不到族語老師的困難,台北縣採取分區聯合甄選共聘制度,92學年度開始,從236班每年增加一百到兩百個班級數的幅度,一直到96年度下學期,增加到977班。原住民學生分佈廣,學生人數少,族群又多,再加上師資原本就欠缺,族語老師風吹日曬雨淋,在街頭趕場的情況大有人在。
老師的掙扎也導致孩子的受教權被影響之外,如果為了趕下一節在另外一個學校的課,不小心闖紅燈,不小心超速,高危險的工作,或是來來回回轉搭公車捷運的路上,這些都是老師自己要承載的負擔壓力,勞保制度也因為一個老師兼多個學校,而產生這樣的問題。
「原則上如果勞工朋友有二份工作的話,兩份以上的工作,他可以按照規定來選擇,由其中之一,工作時間較長,工作危險性較高跟工作所得較高的單位來投保,如果說他在沒有投保的單位發生工作中受傷的話,他只能夠由加保的單位來領普通事故的保險給付。」
一個學校等於一個雇主,所以如果族語老師要得到完善的保障,就必須每個上課的學校都要加保,但相對也會加重族個人自付費用的部分,並產生不合理的現象。
雖然族語政策從原住民族教育法獲得保障,但從勞工權的角度,族語老師的權益在整塊族語政策中被犧牲掉了。教育部以專案補助款編列的經費,究竟出了什麼問題?
「從學校報給縣市政府報給教育局,教育局再報給教育部,教育部核定之後通知教育局送領據來撥款,錢撥給縣市政府之後,縣市政府再撥給學校,所以它會有那個行政流程要跑,是需要一些時間。」
層層關卡的審核和繁鎖的行政程序,導致族語老師可能在開學兩三個月之後才領得到鐘點費,再再突顯高舉著積極推行原住民族語發展的政策,對第一線教學的老師各種窒礙難行之處應給予合理的解套方式。
讓族語活下去與孩子要透過族語考試升學加分,在族語已見衰微的年代,落在族語老師的肩膀上,然而要檢視族語政策是否從根本上全盤細緻的設計配套,為長遠永續活化族語的考量在一星期一節課40分鐘的族語課裡,政府部門,教育單位還有未完成的功課。
「我們的語言要生存,要保存要傳成,你不從小小的孩子開始你怎麼辦?真的很痛心,有時候真的很痛,要的很高,想要老師達到很理想的,但是你有沒有滿足我們?滿足我們我們要的不多,可以足夠應付我們的生活就很ok了。」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