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三和瓦窯與磚瓦工坊 瓦窯文化傳承

2008/03/21 09:48
8,311次瀏覽 ・ 4次分享 ・ 1則留言
PeoPo推 3
檢舉

【記者陳鈺昇/嘉義報導】

  歷經四代主人的三和瓦窯,傳承到現任主人李俊宏手上已有近百年歷史。高雄縣大樹鄉的三和瓦窯是南台灣僅存最古老的瓦窯,為了延續傳統的瓦窯文化,今年一月成立瓦窯文化協會磚瓦工坊,透過DIY教學和文化導覽,保存、傳承並推廣磚瓦建材與技藝。

 

三和瓦窯入口意象的建置,由工坊學員分別依圖稿製作磚瓦雕片,窯燒後再由設計者日籍景觀設計師-山崎高志,督工建造成入口意象。記者陳鈺昇/攝影

  曾經在大樹鄉興盛一時的傳統瓦窯業,如今受到鋼筋、鋼骨和水泥等新式建材成為建築主流影響,傳統瓦窯業也漸漸沒落,整個南台灣只剩下三和瓦窯還守著傳統。三和瓦窯保有三座少見的龜仔窯,這種龜仔窯外觀呈橢圓形狀,就像一隻趴在地上的大烏龜,如今在台灣已經很難見到。

  近年來許多古蹟修復所用的建材,都出自於三和瓦窯,但是要做出一塊磚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從製磚到讓瓦磚冷卻,總共要花四、五個月。」三和窯廠的主人李俊宏說。要燒出一塊瓦磚,必須先挑選黏土,再用製磚機製成磚塊生坏,之後還要陰乾三個星期至一個月,才能進入窯中。接著用一千度的溫度,窯燒約兩個月之後才能出窯,出窯後必須要用三十天到四十天來讓瓦磚冷卻。光是在窯燒就還要分成兩階段來進行,前三至四星期以木材為燃料燒窯,之後則改用稻穀作為燃料。

  「傳統產業必須被延續。」李俊宏說。他認為傳統產業沒落極為可惜,因此約在四、五年前便在計劃,推廣結合傳統磚瓦技藝和生活工藝的磚瓦藝術。直到今年一月才成立瓦窯文化協會磚瓦工坊,希望能讓更多人認識傳統磚瓦之美。

  瓦窯文化協會磚瓦工坊位於舊鐵橋濕地生態園區內,旁邊就是三和瓦窯。磚瓦工坊為兩間緊連呈「L」型的仿舊式建築,使用大量瓦磚和瓦片為建材,屋頂採用傳統的「開闔瓦」方式搭建,瓦片排與排之間一正一反相互支撐,上面再用一塊瓦磚壓著,防止狂風掀瓦,從室內抬頭看用瓦片搭成的屋頂,可以看見瓦片與瓦片間的空隙,但卻不會讓雨水打進屋內。門口放置了兩台鐵鏽斑駁的舊式腳踏車,握把還掛著兩個舊舊的提袋,呈現出濃厚的古早台灣風味。

  磚瓦工坊運用傳統磚瓦為材料,製作出各種磚瓦生活工藝品,並提供文化導覽,為遊客介紹歷史悠久的三和瓦窯和工坊內的磚瓦藝品。除了導覽之外,工坊還提供DIY教學,讓遊客體驗親手雕刻磚瓦的樂趣。工坊內的工藝專員陳逢珠表示,磚雕首先要先把黏土弄平整,接著切割尺寸,挑選自己喜愛的圖紙,將圖紙放在黏土上,從紙上用工具延著線條將圖案繪在黏土上,再使用工具開始雕刻,雕刻完後還要將圖形整理清楚,最後還要窯燒兩個月才算成品。「很有趣,不過需要花時間去雕刻。」遊客楊小姐說。楊小姐表示,她曾經做過其它手工藝,但是第一次接觸磚雕後,發現濕度的掌握就很重要,會影響線條。

  當瓦窯從大樹鄉最興盛的產業,淪落為夕陽產業時,三和瓦窯仍遵循古法燒出傳統建材之美。而磚瓦工坊將磚雕工藝帶進民眾生活裡,兩者共同保存、傳承著傳統瓦窯文化,讓傳統磚瓦不再只是建材,還能成為別具特色的生活工藝品。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

阿醜 (未驗證) ・ 2008/03/28 16:51

推!
如果有更多影片或是照片就更棒了!

感謝分享高雄在地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