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爾的幸福課淺釋(01) 劉毅鳴博士(一鳴雲端講堂)
「正向心理學」是哈佛大學推出的一門線上課程。此課程頗受學生好評,第三次開課時,已有855名學生選修,是該校選修人數最多的科目。雖然我的專長領域是儒家思想,對心理學並沒有深入了解,但也很好奇這門課成功之處何在?儒家做為一門古老的學問,也不能故步自封,需要與現代思想展開對話。故我也藉由聽課的機會,寫下個人心得。
本課程由塔爾‧班夏哈 (Tal Ben-Shahar) 講授。在第一講中,塔爾教授首先表示他從事學術研究的目標只有一個:「如何變得更快樂?」這部分與儒家思想不同,與佛教比較契合。儒家以道德為首要概念,佛教以幸福為首要概念。當然儒家也不反對快樂,王陽明說:「樂是心之本體。」陽明後學如泰州學派,更有「樂學歌」之作。但總體說來,儒家不以快樂為終極目標,而是將快樂當成道德實踐的副產品,或達成的境界。塔爾教授提到先進國家雖然衣食無缺,罹患憂鬱症的人數卻節節高升。可見名利不等於幸福,人生的成功與否,也無法用名利來定義。儒家同樣不崇尚名利,但也不追逐快樂,而是以德行完善為主。
塔爾教授強調學術研究要落實在生活中才有價值,我很贊成他的想法。當然塔爾教授的背景是西方心理學,他所說的學術,主要是經過嚴謹設計,能夠反覆驗證其結果的科學知識,而與東方重內省的途徑不同。儒道佛三家都是透過實踐而建立一套理論,各學派之間的爭論,反映的往往是個人體驗的差異,而非操作測量的結果。但並不能因此就輕易否定心性之學的價值。如塔爾教授所說,傳統的修行方式如冥想,其實是可以通過大腦掃描等現代科技,證明其效果的。
塔爾教授在這一講中,直接引用《老子》:「為學日益,為道日損。」道家思想的精華之一就是「無為」,對人生的方向沒有特殊的規定,但強調做任何事都要有「不執著」的心境。這和塔爾教授說的道理很能相通,如「成功的關鍵在於鑿去多餘的石塊」,及「變形」的觀念:人的情緒和行為不是受外界決定,而是受對外界的想法、解讀、認知所決定。因此人需要不斷提出問題,質疑既定的觀念,才能逍遙自在。這是將老子的工夫應用在認知上。
塔爾教授還提到人本心理學,這一派和行為主義之物化、精神分析重潛意識不同,而是追求自我實現。這和東方思想也比較接近,儒釋道也是以成聖、成佛為目標。教授說這門課只是講常識、講「複雜後的簡單」,大概就是「致廣大而盡精微、極高明而道中庸」之義吧!
PeoPo 討論區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