菁寮國小自然栽培台南16號_選種篇
2013.6.2、5
2012年台南16號才剛育成,正推廣期,菁寮國小第一年就種的很漂亮,已經通過當地米比賽田間管理第一名,插著桿子標示的「單本植」表現特別好(只插一株水稻)。
聽到菁寮國小豐碩成果,育成「台南16號」的台大農藝系林彥蓉老師6/2闔家南下來打氣,星期日下午師生及家長坐滿校長室一起聽林老師講育種故事,南部人情味讓老師很感動。
收下來紀念的稻穀不小心被羊吃,羊竟是第一個吃到自然栽培台南16號滋味,讓大夥好生羨慕。
6/5 李榮宗老師為學生解說「選種」的重要與重點,由於每個地區的氣候與生長環境條件不相同,農民須選擇適合當地栽種的品種,特別是選出全台唯一自然栽培的「台南16號」來留種意義更大。
學生分散操作每人選出5穗,有這麼多眼睛幫忙,真好。
翁校長親自為學生送來遮陽斗笠。
畢業班之外,校長指導一位三年級的同學一起選種。
選到自己喜歡的真高興。
老師說的和自己做的有落差,李老師紛紛檢視同學選出來的瑕疵品:有的劍葉已生病、部分榖粒未成熟或受損、穗頸受病害感染變咖啡色、稻穗太短,修正錯誤後,大家分頭進行第2次選種。
有經驗,第2次看得更仔細。
大家選出來的自然栽培「台南16號」,真期待明年栽種的成果。
臺灣版越光米:「臺南16號」的育成與分子選種技術的應用
原文刊登於第一期《磯小屋米報》、國立台灣大學磯永吉學會發行、2013年6月20日
水稻新品種「臺南16號」就猶如臺灣版的日本越光米,既有越光米的高品質,又適合臺灣本土栽培環境生長(圖二),生產之米粒外觀晶瑩剔透、白堊質率低(圖三),食味品質甚於越光,產量高於在臺灣栽培越光的30%,明顯改善日本水稻品種越光種植在臺灣之極早熟、產量低等缺點,為適合臺灣環境栽培的優質水稻新品種。
越光米從1957年誕生後,優良的品質使它稱霸數十年,直至今日越光米依舊是日本人米食的首選,也深受臺灣人喜愛。但越光種植在臺灣時,會因為對日照環境的敏感而提早開花,降低了產量與品質,直接影響農民收益與消費者權益。有些植物為了適應環境,演化出對日照長短敏感的特性,但也可以利用這個特性,增加農業生產的利益,就像彰化田尾地區的電照菊田一樣,利用菊花為短日照植物的特性,延長日照時間,讓花能夠經由人為的控制來調整產期,達到最大的經濟效益,也可以讓消費者能夠一年四季都購買到菊花。但稻米是基本的糧食作物,在經濟上無法使用這類的技術大規模生產,而利用分子輔助育種的品種改良把臺灣本土品種的抽穗、開花特性導入到越光米,就成為改良越光米最好的方法,於是臺灣大學農藝學系遺傳育種組林彥蓉老師與臺南區農業改良場合作,培育出一個大部分為越光血統的水稻新品種─臺南16號。
該計畫選定臺農67號當作另一個親本,作為提供光鈍感、適應臺灣本土日長環境開花基因的貢獻親,利用傳統人工授粉、再以DNA分子標誌輔助選拔,提高選拔效率,在短時間內,即逐步選出帶有臺農67號的開花基因,但背景大都為越光的子代(圖四),最後育成「臺南16號」。該品種在一、二期作之抽穗日數分別較越光延遲抽穗20.4天及15.3天,僅較臺農67號早約2天抽穗,開花時間與一般臺灣常見稉稻品種相近,產量亦顯著提升,尤其二期作產量為越光的2.8倍,而在米飯品質分析中,無論是食味值、外觀、硬度、黏度及平衡度,均較在臺灣種植的越光優良,顯示「臺南16號」已達到這個計畫的目標。
「臺南16號」的育成為我國第一個利用分子輔助選種技術育成的水稻品種,以「非基因改造」的方式培育成適合臺灣環境栽培的優質品種,並且在育成過程及後續田間評估僅歷經5年,只有傳統育種時程的一半,充分說明分子標誌輔助育種的高效率。因應未來全球氣候變遷,導致天候異常,糧食作物生產所遇到的問題,包括遭遇生物性與非生物性逆境,如何確保糧食生產的穩定,是育種家要面對的問題,而分子輔助選種不僅提供高效率的方式,並且有許多優點可供育種家利用,例如:1. 可同時堆砌多個目標基因;2. 可分辨基因型,不需要做後裔測驗確認;3. 在幼苗時期即可準確選拔,減少土地、人力的耗費,以上可以大幅度的提高育種程序的效率與準確性,在未來作物育種的過程中,DNA分子輔助選種必定佔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臺大農藝學系 / 陳正昇、林彥蓉
科技育種新進程 農改場成功培育新品種越光米「台南16號」
中廣新聞網 – 2012年12月6日 上午5:06
科技育種新進程 農改場成功培育新品種越光米「台南16號」(張佳琪報導)
原產於日本的越光米是頂級食米的代名詞,很受到台灣民眾的喜愛,近年來台灣也逐漸有穩定栽培的面積。不過,吃過台灣生產的越光米的人一定會覺得,台灣生產的越光米,吃起來就是跟日本越光米不一樣,還是跟不上道地的日本越光米。這是因為台灣和日本的地理環境不同,越光米需要較長的日照時間生長,日本的日照環境剛好就適合它的生長。台灣儘管日照充足且有一、二期作,但是,日照長度對於越光米生長仍然是不夠長。
農委會台南農改場研究人員決定透過品種改良技術,培育適合讓台灣地理環境的越光米品種。農改場研究人員陳榮坤是負責這個新品種培育的人,他要挑戰的是,如何把台灣越光米品種對日照長短的敏感度降低。陳榮坤說:「日本它是五月插殃、十月收成,而我們日照長度最長是六月二十一夏至左右,它們剛好在日照最長時;台灣不一樣,台灣一、二期作遇到的日照都比較短,所以越光品種在台灣遇到台灣的短日照,生長期縮短,產量跟品質就不好」。
作物品種改良,最常使用的基因轉殖技術,陳榮坤並不打算用,決定跟台大合作,改採非基因改造的方式,運用「分子輔助選種技術」來進行新品種越光米的改良。他說,基因轉殖技術儘管很容易,卻不是是個安全性最好的方式,相較之下,「分子輔助選種技術」安全多了,因為它是把水稻本身存在的基因取代掉,不破壞基因的排列,導入的基因會很穩定也最安全。陳榮坤說:「分子輔助育種是它水稻本來就存在的基因,它可能是不同型,等於只是把它取代掉而已,所以,基因的排列都在不會亂跑,用此方式導入以後,基因就會穩定。轉基因的話不是那個基因進去,而是把基因放到一個菌,再把菌放進植物裡面,所以帶入的不只是基因,還包括了細菌所有的基因都轉進去了」。
透過「分子輔助選種技術」,陳榮坤成功培育出最適合台灣種植的越光米新品種「台南16號」,它有越光米的好品質,又更適合台灣氣候條件。陳榮坤說:「我們台農67號特有的基因是台灣才有的基因,我們把它放進越光米裡面去,5%是這個基因,其他則是越光米基因。所以我們就拿到越光的好品質,又把台灣的特有基因抓進來,變成產量跟品質變好,跟日本的品質相當」。
根據他的研究,日本越光米口感輕柔、粒粒分明,台灣目前生產的越光米則是口感比較硬,這是因為生長期短、水稻本身的蛋白質含量偏高。陳榮坤培育的新品種生長期拉長,就能改善米粒太硬的問題,並且有效發揮肥料的效用,讓稻米更好吃。「陳榮坤說:我們把生長期拉長後,就能消化肥料的效用,米的蛋白質含量變少就會變軟,就會有日本輕柔的感覺,且粒粒分明,飯冷了也很有彈性,有點像壽司米」。
這是我國首度採用「分子輔助選種技術」來改良的水稻品種。陳榮坤很驕傲地說,台灣目前沒有任何的動植物品種是用這個方法進行改良。陳榮坤說:「全球來說,這種技術是很普遍的,目前在台灣沒有任何的動植物品種是用這方法做出來,我們這個品種是第一個」。
也因為是非基改的稻米,米食的安全及品質更上層樓,台南農改場非常看好這個新品種的潛力,認為不但可以取代目前種植的台灣越光米品種,還能有助於本土稻米品牌的建立,對農民收益應該會大有幫助。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