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衣住行文學」特展-從生活細節玩味文學
「食衣住行文學」特展-從生活細節玩味文學
國立台灣文學館新聞稿
國立台灣文學館(以下簡稱台文館)在炎炎夏日中,推出與你我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又別開生面的文學特展──「食衣住行文學特展」,揭開作家如何發想生動故事的秘訣。如果說,文學作品是一道美味可口的佳餚,那麼組成的元素究竟是什麼?食衣住行文學特展將要告訴觀眾,生活中處處是創意,處處有文學。
台文館「食衣住行文學特展」大玩互動遊戲,利用「擴增實境」的技術,
參觀民眾穿上虛擬衣服,樂趣十足。相片:台文館提供
台灣文學館「食衣住行文學特展」6日開展,李瑞騰館長於開幕記者會中致詞。
相片:台文館提供
台文館於2011年推動「台灣文學的內在世界常設展」複合式展覽,以半年變動一次的主題特展,呼應豐富的文學內在世界,歷經了「台南文學特展」、「旅行文學特展」、「台灣文學出版特展」三個主題後,推出食衣住行特展。台文館李瑞騰館長表示,當代的文學研究,提到「食」會想到「飲食文學」,提到「行」會想到「旅行文學」,那是類型化後專屬於作家及研究者創作與研究的領域,至今仍是炙手可熱的議題。然而僅止於此嗎?生活中還有衣與住,有文學嗎?簡言之,屬於大眾的、人們日常的生活景象,在文學中是以怎樣的風貌存在著?食衣住行文學特展企圖告訴大家,平凡的生活中就有精彩動人的文學作品,就像是展覽入口處不停歇的文學鐘,我們日日在食衣住行裡過活,這樣的生活正是作家筆下的萬千世界。
本次特展也是首度為參訪民眾作大規模的文學導讀,在每一個展出的物件中摘出精彩的文句,稍作停留,就可閱讀一篇好文章,它們可能是林文月的〈炒米粉〉,這樣平凡的食物在貧而好禮的時代,足以讓人安肚;可能是陳柔縉的〈禁吃大蒜迎親王〉,在殖民地生活的百姓們,如何為了日本親王「大駕光臨」而戰戰兢兢;一碗排骨麵,到底有多好吃?廖玉蕙告訴我們,是到連尊嚴都無所謂的程度。還有可能是,台灣新文學之父賴和,以走街仙的形像,穿梭在大街小巷替人治病,那一席時而黑衫,時而頭頂圓白帽的身影;將針線活視為和寫文章一樣重要的艾雯,親手設計縫製並期待能以衣傳人的旗袍,裡面有最偉大的母親祝福;再有可能是大家耳熟能詳的楊逵〈送報伕〉,當它還在1932年的《台灣新民報》以日文〈新聞配達夫〉連載時,上面描繪「一覺難求」的插圖,讓我們難以想像「每張蓆子要睡兩個半人」,還要忍受跳蚤叮咬的情景;也絕對一定要走一遭的,關於尋找生命中渴望相遇的那個人,就如向陽端正字跡下的〈行旅〉,而那你我都熟悉的火車鐵軌,發出聲響的是渺小卻沉重的父親淚水,路寒袖的〈我的爸爸是火車司機〉,淡淡且深刻的描繪勞動者的辛酸;最後,一定不能錯過的是一生寫了百萬字小說的孟瑤,一篇難得至今少見的〈歸途〉,那是怎樣的一輛計程車,在高達八位共乘客人的空間裡,無需擔心超載受罰,只需留意作家在這些乘客生命裡安排的故事,一部移民簡史就此展開。
台文館表示,這一次展出的作品都是一時之選,邀請每一位民眾為其中一篇文章稍作停留,關於對文學的驚喜,就會產生,我們日常相遇的每一個人,生活的每一片刻,都有可能也都正在成為一篇文學作品,這將近100部作品中,絕對值得觀眾一探究竟。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