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家族參加蘇澳地區農會學童割稻體驗活動

2012/07/27 14:15
5,227次瀏覽 ・ 1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1
檢舉

101.7.23

照片

我為家族的人拍拍手,本以為他們只是割兩三下、拍拍照片,沒想到「玩」到最後,當大夥上去吃點心時,他們仍和鍾茂樹老師完成田裡收割打穀的工作,發揮農村割稻「幫放伴」精神,大人小孩共同完成一件事,以及比起別人多十幾分鐘的堅持,感覺真的很好,回家後我大力告訴很多親戚這件事!

照片

表姐帶著二兒子Samuel回蘇澳外婆家住快一個月,明天就要回美國,聽鍾茂樹老師說馬賽蘇澳地區農會有學童割稻活動,我邀請他們一同參加。從小務農被稻穀弄得全身癢、又辛勞的大舅媽對我媽說:「我小時候做佮驚著到嚇,不要找表姐去。」表姐則問「聽起來不錯,但很熱耶!」「主辦單位怕大家熱,特別安排下午3點,有遊覽車接,真的很熱時,妳們可以到樹下或走廊乘涼」。大人很快OK,遊說小孩可費一番功夫和時間,才把在家看電腦影片的Samuel、直說「你們去就好」的姪女喬安一起拉出來。

搞定一家族就知承辦單位聯絡許多人參加的辛苦,在沒課的暑假辦收割活動,原定的老師、學生因屬非正常上課時間,出席人數不易掌控,故邀請蘇澳鎮內學校學童共同體驗。當天有約百餘位孩童、家長、老師參加,育英國小家長會也號召10餘位耆老共同參與農業教育體驗,師生間、親子間、祖孫間共同走出教室、走進農田、感受食材獲得的經驗。

照片

照片

第一次割友善農耕的在來米(秈稻10號),表姐和姪子現摘撥一些吃「甜甜的、蠻好吃、很像popcorn或是堅果的口感」(真希望有電影院賣米香爆米花)。

照片

親戚平日工作、家庭忙,趁這次機會讓他們與做地方文史調查的鍾老師交流,希望未來他們也能加入社區一份力量。鍾老師先請地主帶領大家拜土地公(傳統農家敬天、謝地,於插秧及收割時都會有的祈求與感謝祭祀),解說竹竿上置放土地公金的「土地公拐」,這是感謝土地公三不五時,來關照我們栽培的作物時,給予的感謝金,再請耆老下田示範傳統割稻方法,多次強調「腰要彎不是蹲,不是用鋸而是割」,給小朋友左手戴手套、右手拿鐮刀保護安全。

照片

照片

鍾老師讓背著「台灣大學」小書包的Samuel站在最前方,手蠻有力,蹲的蠻有架勢,比我原先設想的低頭族好太多。

照片

照片

在家裡我有告訴兩位表姐割稻是很好的腹肌運動、對排便很好,大夥笑說「一天怎夠?」,她們下田超級認真割,不會以拍照優先,需要我大聲喊才抬頭照像,笑容多自然。天氣超好,徐徐涼風,割完稻兩位表姐直說沒流到汗,姪女說只流一滴汗,有點癢有點髒,回家洗澡就好。(據說蓬來米比在來米更容易使皮膚癢,但我個人的經驗是有穿長袖就比較不會)

傳統農耕在烈日下人工收割作業的感受:

紅天赤日卡鷓骿,動刀腰彎向前行

粟毛流汗足赤厭,南風噹時吹到這                                                 

 ~鍾茂樹

盛暑的烈陽直射後背(卡鷓骿phiann,或稱卡鷓後),紮穩馬步、一手握鐮刀,彎腰向前收割,烈陽曬得頭昏,悶熱中汗流浹背,混合榖粒前端的尖刺及粉塵,裹滿全身,只能祈禱老天爺垂憐,趕快煽起南風,我真的很悶熱難受啊

照片

照片

照片

表姐們也去學如何綁稻草(紮草或稱欉草),阿伯說「尾巴塞下去,頭用力拉起來」,手法俐落簡潔,表姐們有樣學樣,看似綁好的稻草一拿起來就散開,不像阿伯的丟來丟去還好好的。

照片

我看到一隻蚱蜢拿給小時候就很喜歡昆蟲的Samuel,他興致盎然問媽媽「跟在割稻機後面那些是什麼鳥?」

照片

兩個蘇澳國中二年級可愛的小美女告訴Samuel以前是國小同學,她們還告訴我7年前曾幫她們說過故事,我完全忘記,但很高興她們告訴我有這回事。

照片

在幼稚園服務的大表姐因鞋子黏在土裏面,索性赤腳,姪女喬安說:「土黏黏很嘔心」,我馬上告訴她「妳吃的飯從那兒長出來,怎麼可以說嘔心?」沒多久,她也打起「赤腳」,讓小朋友感恩大地之母也很重要!!

照片

大表哥與姪女喬安一起操作人力脫榖作業

當兵時曾參加「國軍助割」的大表哥,一邊割一邊聊起往事,那年代已有機器幫忙,阿兵哥割的不多,可以離開兵營休息或是那家的小姐很漂亮而去幫忙,還有同袍娶了農家小姐,大夥笑說「一輩子割不完」。(看來吸引年輕人下田,和車展一樣打美女牌似乎蠻有效)

照片

照片

Samuel在車主同意下,爬上聯合收割機,受不了煙味很快又爬出來。當天下午的活動怕西北雨,調了兩台聯合收割機來執行收割作業,並協助人工收割的部份用聯合收割機「脫粒、切斷稻桿」增快許多作業速度。一部聯合收割機價值將近300萬,馳騁在水田的收割作業速度,比較人力作業,表現於農村人力不足與機械化的優劣,提供給參與體驗者思考的空間。

照片

六月六踏水車米苔目祭品三牲切片大家享用,耆老還小酌宜蘭特有的「紅露酒」,割稻點心有社區媽媽做的米苔目,有退火仙草、滋補黑糖兩種口味,每個人還有點心盒、兩個粽子,點心盒內的米麵包中米占百分之30,是農會與當地麵包店共同開發的產品。(大表姐說米苔目怎不Q,我告訴她純米做的當然不Q)

照片

平日開照像館的陳東吉先生,我問他辦這些活動不會影響生意,他說「會有一些,但錢再賺就有,陪小孩童年就這段時光,我自己好像沒什麼童年,如今可以和小孩一起重溫童年」,原來是有智慧的老婆幫他找一些生態活動他才開始接觸,這次他兩個小孩和班上老師也來參加,他語帶欣慰地說「這些參加活動的小朋友學業成績都不錯」。

我看過一些學童種稻活動,這一團最讓我佩服是他們挑戰一件很多大人不敢做的事,他們讓小朋友到蘇澳「傳統市場」叫賣農會給的收成,3台斤180元,(在青菜一把15~20元的菜市場賣1公斤100元的米難度很高),義賣所得全數捐給慈善團體,很快賣完,我和表姐們聽完都點頭稱「讚」。(以前我曾讓大學生賣雞蛋,扭扭捏捏喊不出口)

照片

照片

姪子和姪女跟在大人後面做事,自己用眼睛主動看那兒需要幫忙,從小讓孩子到真實社會學習做人做事技能,沒有刻意安排的活動,他們仍覺得很開心,「學童種稻體驗」是很棒的親子活動。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