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件又一件美麗的民族風飾品,被珍藏在一個又一個的大型玻璃展示櫃中,這裡是台灣大學人類學系民族學展示廳,館中的收藏物皆是從日治時代便採集而來的文物,令人大開眼界。
台灣大學人類學系自日治時代創系以來,便致力於史蹟考古及民族文物考據,多年來收藏其收藏之台灣民族考古學文物,並開設博物館供普羅大眾欣賞。
2011年,由於人類學系系館搬遷,人類學博物館於校史館重新開張,劃分兩塊區域作展覽,分別為民族學展覽室及考古學標本室。但礙於經費及種種因素,目前只開放民族學展示廳,考古學展示廳,則視情形斟酌,預計於兩年後開放。
上圖為人類學系博物館中的美麗館藏品之一,玻璃環腕飾,1934年入藏,來自排灣族牡丹社。
台大人類學系博物館民族學展示廳主要展出南島語族及台灣14族原住民文物,館藏多半來自日治時期及光復初年所考察之文物,歷史悠久且保存不易。台大人類學系博物館相關人員表示,博物館中的館藏只是系上的考古研究其中一部分,大部分文物皆收藏於恆溫恆濕之庫房中,供系內專業文物維護者及系內教學使用,庫房平時不對外開放。
為了不讓博物館中的珍貴文物被遊客輕易的走馬看花帶過,台大人類學系學生也有人自願來當導覽志工,做團體導覽及個別散客導覽。台灣大學人類學系三年級黃毓棻認為,館內的美好文物如果不為人知,實在很可惜,所以她自願平日到館內做簡單的導覽,讓更多人可以認識這些文物背後的歷史。
上圖右為台灣大學人類學系三年級黃毓棻,圖為她正在為從紐西蘭遠道而來的地質學教授Lowe做導覽。
PeoPo 討論區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又見椰子樹 「原」味珍藏 驚艷台大人類學館
http://www.peopo.org/portal.php?op=viewPost&articleId=105861
期盼台大人能走出象牙塔,關心現在的人與事,文物雖好,究竟代表的是過去,而其主人─創作者,更需要關心與協助。。。期勉台大人對臺灣原住民困境的實質協助!
知識就是力量,而當知識只是成為圖書館員的編索工作,而非對知識本身的實踐時,就愧對知識的本身。
我並沒預設立場公民記者 涂妤榛是台大學生,只是針對報導內容有感而發。台大花大筆的銀兩(資金來源很可能是大家的納稅錢),來保存原住民文物,溫度濕度都要講究,殊不知「原住民」現在連棲身的土地都遭到覬覦,希望身為臺灣龍頭老大的台大,除了珍藏文物外,也希望能愛屋及烏,關心臺灣原住民現在的景況。
剛好好奇寶寶收到洪蘭教授2004年發表的一篇文章,講到部落兒童的困境,也順便轉貼上來,希望有心人可以幫忙解決問題!呼籲政府減少浮誇的造勢活動,真正落實臺灣民眾的生活。
洪蘭呼籲請政府補貼公共汽車 讓部落的人有交通工具可以下山
http://www.peopo.org/portal.php?op=viewPost&articleId=105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