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記者/廖婉娟、陳文、鄭卉晏、蕭卲樺】
近日都市更新問題因台北市士林文林苑都更案,引發各界關注。都更原本是爲了改善居住環境、提升生活品質。但如今因部分建商為了自身現實的錢財利益,而忘了最初都更的本質。這不僅導致台灣社會輿論普遍抗拒都更,也讓大衆更加重視都更問題,因爲沒有人可以確保下一個都更地點不會是自己的家。
從事都更研究多年的政治大學地政系教授張金鶚,位於文山區的房子同樣面臨都更問題,讓他親身體驗到其中艱辛。從一位學術界的旁觀者搖身一變成爲實際的參與者,讓張金鶚對都更有不一樣的看法。他說:「在做旁觀者的時候就是看熱鬧吧,你知道可能有些問題可以不曉得背後的辛酸苦辣。等到了你自己變成一個參與者的時候,你就會發現到每個人都有他不同的苦衷,那如何去將心比心的去做這樣的動作,那個是一種不一樣的學習。」而在學習的過程中,張金鶚把自己面臨都更的房產當作實驗品,將實際的情況帶入他的教學中。他說:「希望透過外在發生的事情,帶領學生出去看看市場,然後回來自己的學習。」不只是學生能夠受益,張金鶚也成爲市政府、學者、抗議人士、媒體最佳諮詢和訪問的對象,成爲都更運動實踐者。
當張金鶚決定跳入都更紛爭,以他的學術專長與親身經歷為都更努力,但全盤反對都更的聲音持續存在。士林文林苑受害者王廣樹認爲居民在都更案中一直是最弱勢的一方。他說:「法條都是在走向另一邊,每一條都是偏向建商,讓建商為所欲為。」協助抗爭的政大種子社社長呂衍坡說:「希望學者可以提出完全反都更的意見。」雖然反對的意見不可避免,不過對張金鶚而言,最遺憾的是他看見居民彼此之間缺乏信任,甚至質疑他的人格。他說:「有些住戶都說張老師要出來,它背後一定拿錢了吧,我們不要相信他!」
政大地政所博士班學生鄧筱蓉強調張金鶚爲人一向非常正派,在都更爭議上也是保持學者中立的角色。她說:「他不偏袒某一方,他覺得對的事情他就講出來,覺得要修憲就修憲,他覺得該怎麽做就去提出來。所以我覺得老師扮演著很重要的角色就是他不會去偏袒哪一方。」 曾經是張金鶚學生的中華建築經理公司總經理特助黃雅盈認爲每個人對都更問題都有不同的看法,張金鶚能居中扮演橋梁的角色。她說:「每一個人看案子的角度都會不太一樣,希望達到的目標也不一樣,所以我們希望能夠接納各方的建言,政府他在檢討法規,或修正法規的時候他還是會不斷地朝任何的方向來建議。」
張金鶚說:「都市更新不是爲了改善環境了,慢慢的走向另外一個大家只是爲了利益的追逐。」張金鶚在自家捲入都更案後,決心走出學術的象牙塔,直接來到第一線面對政府與群衆擔任都市更新顧問小組召集人。現階段的他,希望在理論與現實間找出平衡點,為不健全的都更法規找回以民衆為本的初衷。
PeoPo 討論區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