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牛議題走入校園:一個有別於媒體論述的食品衛生安全座談會
為了促進青年學生對於目前最具爭議性的美國牛入瘦肉精食品安全議題有更進一步的了解,國立台灣大學大新社、穀雨社以及學生會等多個學生團體於上週四(3月22日)舉辦了「美國牛肉進口爭議,一個食品衛生安全的觀點」座談會,邀請台大公衛系詹長權教授與台大獸醫學院院長周晉澄教授與學生座談,提供青年學子一個有別於電子媒體過於簡單化的觀點,而是由「美牛事件的歷史脈絡」、「食品安全上的爭議點」、「國際標準的釐清」、「政府處理方式的評價」以及「貿易與公共衛生取捨間的問題」等子議題切入的對於美牛瘦肉精事件一個更多元、更全面的探討。
瘦肉精爭議的歷史脈絡
會中,詹長權教授與周晉澄教授對於瘦肉精爭議的歷史脈絡,提供了非常詳盡的說明與釐清。自1999年美國開放培林(瘦肉精)以飼料添加物的名義使用於豬隻飼養後,2003年更加其適用範圍擴及牛隻,然而由於2003年發生美國狂牛病事件,台灣當局下令禁止進口美國牛肉,所以當時國內並沒有開不開放瘦肉精的爭議。一直到了2008年我國開放不帶骨美國牛肉,2009年開放帶骨牛肉後,其實當時進口的美國牛就已經有瘦肉精的殘留,只是當時衛生署並沒有檢測瘦肉精的這一個選項,是非常偶然的在一次TFDA(衛生署食品藥物管理局)業務移交時突然額外在檢測美牛添加物殘留的清單上勾選了「檢測瘦肉精」,並由於開始檢測出美國牛瘦肉精的添加,因而將之退回美國,美國向我方抗議要求改變檢驗標準後,整件美國牛肉瘦肉精的事件才開始在國內引爆爭議。
瘦肉精,其實是多種藥品與食品添加物的通稱,美牛事件中爭議的萊克多巴胺(培林)就是其中一種瘦肉精,為一種「乙型-交感神經受體致效劑」,其功用為使脂肪與蛋白質重新分配,加強胺基酸的效能,添加在牛豬隻飼料中可以使肉品的油脂分布較減少,瘦肉增多。添加瘦肉精可以減少成本,增加單位豬隻的產肉量,所以廣為美國較低階養豬、養牛戶使用。在對人體健康上,詹教授指出,目前只有進行過猴子與狗的動物實驗,以及一個只有六名年紀由19到26歲受試者所組成的小型人體實驗。其中在動物實驗方面,有部分受試的狗在高劑量食用後出現心臟衰竭的情況,而在人體試驗的方面,則是有一人於途中因心臟不適而要求退出。
不夠科學的科學根據,是美牛事件最關鍵的爭議
詹教授表示,整件事情的爭議點在於,一個只有五個人的Data居然就成為美國官方設定瘦肉精含量安全值的科學根據!而且美國官方就以此安全值為基準,要求台灣接受他們訂定的標準值,讓含有瘦肉精的美國牛肉得以合法進口到台灣。然而,沒有大規模流行病學調查的情況之下,這樣的「科學根據」是十分令人起疑的;再者,受試者為19至26歲的年輕族群為主,但倘若在動物實驗上證實會引發的心血管疾病(因為乙型-交感神經受體致效劑基本上就和腎上腺素一樣具有讓血壓升高的效果)於人體上也會發生的話,那對於高齡或具有心血管疾病的一感受族群──這群跟受試族群明顯不同的族群則也許會有非常高的健康風險。
然而,長久以來,美國就一直拿著這個缺乏可信度的「科學實驗」為依據,要求包括台灣、日本、韓國、歐盟在內的國家開放含有瘦肉精的美國牛肉進口。而在這些國家內,瘦肉精卻是食品添加劑中的違禁品。
對於歐洲聯盟而言,秉持著對於食品添加物「有添加則必須有益於食用、或增加免疫力的用途,否則禁止額外添加食品添加物於肉類」的原則,歐洲聯盟要求美國牛肉進口上必須是瘦肉精零檢出。日本與韓國則因為其他非食品衛生的因素(如FTA的簽訂等)對驗出標準做出了讓步,使瘦肉精從零驗出放寬到不得高過10ppb的檢驗值。
到底,這個10ppb標準是哪裡來的呢?政府說這是由WHO下轄之JECFA(食品添加劑聯合專家委員會)國際標準,然而周晉澄教授表示,其實JECFA這個數據尚且還在停留草案階段,根本還沒有被公布,而且此數據就如同美國自己的實驗般,都是以健康成人為目標族群去評估,無法代表高風險族群的狀況。周教授表示現在並沒有所謂的國際標準,只有「國際間」有標準,政府把JECFA這個10ppb的數字藉國際標準之名拿來佐證其合理性,根本是混淆視聽。
政府處理美牛爭議方式過於粗糙,科學性、民主性與正當性皆受質疑
除了訂定參考標準此事之外,兩位教授也指出,台灣政府在處理瘦肉精爭議上,作法上其實還有很大的問題。周教授指出,以他出席的專家會議為例,前兩次的專家會議之所以決議美國牛瘦肉精殘留不會有危害,其理由竟然是「沒有文獻有檢測過瘦肉精有危害」,所以瘦肉精沒有人體危害。然而,這其實是一個歸納與演繹上邏輯上的謬誤,因為「沒有有系統的研究去證明沒有危害」其實並不代表「沒有危害」。事實上,根本目前世界上還沒有任何一個大規模的流行病學調查研究去顯示其對人體有害與否,所以目前瘦肉精的健康效益其實是一個未知的狀態。周教授質疑,既然未知有害與否,又不是對肉類食用上有益的食品添加劑,那為何要容許其添加呢?他認為台灣政府始終拿不出一個原則,使得美牛問題淪為含量數字上的爭執,而不是安全與不安全、食品是否有需要添加無益的添加物與否的原則性爭議。
除此之外,詹教授也質疑,政府主責瘦肉精事件的部會不是跟人民健康有關的衛生署,卻是農委會,是否反映出了政府在處理這件事情上,對於人民健康的考量置於其他主要考量之後,而有犧牲國民健康之虞,或甚至代表了政府對於整件事件,在討論之前就已有了他的一個基本定見。
周教授也說,現狀下我國是禁用瘦肉精的,然而翻開衛生署、新聞局的瘦肉精文宣品,卻可以看到政府在美化,甚至在正向的說明瘦肉精的益處,他說這就好比政府說不要吸食毒品,卻又發文宣告訴你安非他命的好處,是一件十分弔詭,非常不負責任且沒有原則的行為。
除了食品安全因素外,詹教授也對政府民調支持度的數據提出質疑。他說當瘦肉精爭議爆發之初,政府表示開放的民意支持度高達60%,然而向研考會卻在公布後拖延民調數據詳細資料的釋出,直到一周後公布民調細節,卻只有48%的民眾支持,且高達42%的民眾反對。他質疑,政府在健康效益不利,民意也實質上不支持的情況下,為何不斷營造出支持開放瘦肉精的假象,其對於人民食品安全的考量似乎明顯被放小。
瘦肉精健康風險研究的缺乏,是我缺乏立場與美方談判的原因
詹教授指出,今天政府之所以拿不出任何食品安全立場來對抗美方以經濟利益為主的貿易訴求,是因為國內長期以來對於瘦肉精使用對人體是否有危害此議題的漠視,國內根本不存在任何一個針對此議題進行風險評估,也沒有任何科學研究報告,本身更缺乏相關研究的人才。再者,我國派駐美國於美國對美國牛肉進行防疫檢驗的防檢官只有一名,對照日本動輒能夠進行詳盡的大規模的對美國牧場的檢查的充足員額,我國完全沒有人力做到防疫決戰於境外,而只能把戰線退回海關,而三管五卡目前也經證實根本無法保障消費者可以有自主權避免吃到含瘦肉精的牛肉,所以他認為我國目前對於瘦肉精的層層控管措施其實是效益極為不彰的。他表示政府在第一時間根本就沒有任何的談判籌碼,對美方的說詞沒辦法強而有力的進行協商。
詹教授歸結,整件事件基本上就是一個貿易與公共衛生間的爭論。我國在議題處理上,應審慎衡量兩者間的損益大小,即便今天選擇了以犧牲部分公共衛生利益換取貿易利益,也應如日韓般極大化能夠從貿易中爭取來的優惠與權利,而非只是爭取到一個「重啟」TIFA談判般的空泛且不實質的一個利益。詹教授也十分憂心國內酪農產業造成影響。他警告,由於美國使用瘦肉精的酪農多為生產廉價劣質牛肉為主,一旦我國開放添加有瘦肉精的牛肉登台,我國將會面臨到低品質牛肉傾銷的問題,在大量低價低品質牛肉充斥市面的情況下,我國酪農業將難以生存,而一旦我國酪農業崩潰,除了農業經濟受及大影響外,大量商家使用含有瘦肉精的廉價美國牛肉,我國國民的健康也將會暴露在一個極高風險的情況之下。他呼籲政府不要貿然開放此政策,否則除了健康危害的可能性外,可能也會成為一個滅”農”政策,後果將會遠超過預期的衝擊。
瘦肉精議題凸顯了食品添加物添加爭議上,兩種不同思維的爭執
周教授則認為,其實瘦肉精的問題凸顯了食品添加物添加爭議上兩種不同思維的爭執:有一種思維認為,反正已經添加了這麼多種添加物,再多一種也沒有甚麼差別;然而另一種──如他們所抱持的思維,是認為食品已經添加了這麼多種添加物了,我們應該要積極的去刪去其添加,讓各種可能的風險最小化的減「化(化學品)」的思維。他指出,添加物與污染物不同,一個是被主動的加入食品,一個是食品製造過程中不可避免的殘留,今天我們絕對可以主動去使瘦肉精的用量為零,使風險變成零,而非如衛生署長日前所言的「食品風險不可能為零」這種泛論式的解釋。
在座談會結束前,周教授也特別的向與會青年強調萊克多巴胺的施打是多麼的不人道。他表示,美國酪農為了使豬隻能夠產生較多的瘦肉,會在將其送進屠宰場前「高劑量」、「高密度」的施打萊克多巴胺,使的豬隻極度的煩躁、焦慮與不安,是十分不人道的行為。他呼籲,站在一個動物權的觀點,也應該藉由反對含有瘦肉精的豬肉進口,來表達對於不人道飼養的抗議。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