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診播種 圓顱顏兒童的人生
【記者洪瑋庭/北市報導】「對台灣義診團來說,那個手術可能只有一兩個小時,可是那小女孩卻得到一個完全不一樣的生命。那我們就覺得這樣子的辛苦,其實是非常值得的。」這是羅慧夫顱顏基金會國際義診行動的紀錄片「生命換日線」裡,基金會執行長王金英的一段話,道出了整個國際義診行動的主旨:來自台灣的愛,讓唇顎裂的孩子重拾天使般的笑容。「生命換日線」短短的四十八分鐘,背後是羅慧夫基金會六年持續不斷的國際義診行動,王志成導演跟著醫療團奔波,用鏡頭捕捉義診過程中的點滴。
羅慧夫基金會的國際義診從一九九八年開始,一直持續到現在,足跡遍及了六個國家:越南、柬埔寨、菲律賓、緬甸、多明尼加及大陸。每次的義診行動都是從飛機抵達當地的下午就開始,因為總是有太多的病患需要醫療團的幫助,可是義診的時間有限,即使從早不停地進行手術到晚上,即使一個醫生一天開十台刀,也還是無法替所有的患者完成手術。因此,培育當地醫療人才、安排當地種子醫生來台訓練顯得格外地重要,這也是基金會從事海外服務的理念:給他們魚吃,也?他們釣魚。
「一開始我們的義診是以手術為主,替那些小孩開刀,但是後來我們的重心漸漸地放在技術轉移這方面上,每次回去義診,除了進行手術外,也會去看當地技術轉移的成效,或是帶去一些台灣新的醫療報告。」基金會資源開發組副主任陳依伶提到,像是在二OO一年開始到台灣受訓的柬埔寨種子醫生Dr.Vanna,現在已經是當地唇顎裂手術的權威,王志成笑說:「他已經算是柬埔寨的羅慧夫了吧。」播下的種子逐漸開花結果,基金會與醫療團相當樂見其成,也看見了這幾年國際義診行動的成功。
唇顎裂治療是一種全人醫療,不僅只是外科整形手術,後續的耳鼻喉科、牙科及語言治療也都是相當重要的環節。「有些國家已經進步到派遣語言治療師到台灣受訓了,他們逐漸在當地形成一個團隊,能夠獨當一面,這些都是我們覺得很滿意的成果。」陳依伶提到。除了醫療團的義診外,社工也會到病童家進行家訪,希望能在生理及心理上都給予幫助。「每一次家訪,看見他們貧困的生活環境,就覺得生活在台灣真的要知足」王志成說,去義診不僅是幫助他們,「其實也是去豐富自己的人生,改變對生命價值的定義。」
台灣唇顎裂兒童佔新生兒的六百分之一,透過這個數字,基金會能有效地掌握唇顎裂兒童的人數,只要在產前照超音波發現將會生下唇顎裂寶寶,就會馬上成為羅慧夫基金會的個案,並持續長達十八年的追蹤。「在國外,是病患來請我們幫忙看病,但是在台灣,變成是我們主動去找哪裏又將會有唇顎裂寶寶。台灣的唇顎裂兒童都被我們掌控了。」陳依伶笑說。
在台灣,基金會沒有義診活動,「其實台灣的醫療資源相當充足,已經不需要有義診了。」她表示,但是對於偏遠地區的民眾,「我們還是有下鄉服務。」帶著醫療人員到偏遠地區進行諮詢,告知關於唇顎裂病患該注意的事項,請那些住得較遠或是經濟狀況不允許到遠地就醫的家庭不要忽視密切回診的重要性,並且提供他們補助,是目前基金會在台灣的主要工作。
「在義診行動中,我看到了兩個案例。其中一個小朋友用手遮住了它的唇顎裂部份,不敢讓人看見,另外一個是已經二十七歲的成人,用一條綠毛巾蓋住了自己的唇顎裂,他們兩個就是活生生,值得我們進行義診的理由。」羅慧夫醫師提到,改變一個孩子的容顏,修補的不只是那個缺口,還有他們整個生命,讓他們對自己有信心,對社會有感恩,長大後會是個更懂愛的人,把愛再傳下去,羅慧夫基金會這些顱顏兒童縫補了缺陷,也圓了他們未來的人生。
(照片由羅慧夫基金會提供)
影片為「生命換日線」三分鐘精彩預告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