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利潤至上 旺旺集團自我審查

2012/02/03 16:47
10,569次瀏覽 ・ 18次分享 ・ 4則留言
PeoPo推 2
檢舉

 

照片

照片

照片

 

蔡衍明:真希望能看到統一的那天

Tycoon prods Taiwan closer to China

旺旺集團老闆蔡衍明針對六四和兩岸統一的言論引發爭議,六四民運人士王丹還公開表示拒看《中國時報》,本刊(新新聞)特地摘譯該文,呈現《華盛頓郵報》報導原貌。

拉攏兩岸靠攏的商場大亨

台商表態是這次總統大選的勝負關鍵之一,未來也可能影響馬政府的兩岸政策走向,台灣億萬富豪旺旺集團董事長蔡衍明,接受美國《華盛頓郵報》記者安德魯‧希金斯(Andrew Higgins)訪問時表示,「不管你喜不喜歡,兩岸統一遲早要發生」,並且評論天安門大屠殺的報導其實很多都不正確,「我知道並不是真的有那麼多人死掉。」

蔡衍明這番話引發爭議,六四民運人士王丹還公開表示拒看中國時報;而據瞭解,蔡衍明在這篇報導登出來之後,在中時內部高層會議上,為自己的談話不謹慎,造成同事受到外在壓力的困擾,表達歉意,並深切反省,蔡衍明也澄清自己的話受到斷章取義,尤其是有關天安門事件陳述部分,未來將發函更正。但他也在中時及旺旺的尾牙宴上向全體同仁強調:「要支持九二共識!」 


 

《華盛頓郵報》是在今年1月21日刊登了安德魯的報導。本刊特地摘譯該文,呈現《華郵》報導原貌。

該篇文章在首段寫道:「台灣台北報導--就在上周末台灣舉辦總統大選的不久前,蔡衍明,這位多數時間停留在中國大陸的台灣本土億萬富豪,登上他的灣流200型(Gulfstream 200)私人商務噴射機,準備飛回台灣投票。」

「同時,超過20萬名的大陸台商也急著趕回台灣,投票支持力主增進兩岸關係的現任總統(按:馬英九),也協助他最後以相當程度的差距,安心贏得選戰。」

「不過,蔡衍明對拉攏兩岸關係的使力程度,可是遠遠超過他手上的那張選票。他不僅在中國大陸擁有數十家生產米果等產品的工廠,並在台灣掌控了多家媒體,藉此將民主能量豐沛的台灣海島與政治極權、經濟蓬勃的中國大陸兩者極力拉攏綁緊,讓兩岸關係進入前所未見的高度緊密狀態。」

「記者下筆前必須審慎思考」

「『不管你喜不喜歡,兩岸統一遲早要發生』,旺旺集團董事長蔡衍明表示。旺旺集團是一個不斷蔓延擴張的企業集團,經營領域從最主要的食品業,跨足至媒體、旅館、醫院以及房地產等。」

安德魯報導指出,「儘管多數民調顯示,僅有極少部分台灣民眾願意與中國大陸統一合併,但蔡衍明卻表示他已經迫不及待:『我真的希望自己能看到統一的那天。』」

「蔡衍明,這位根據《富比世》(Forbes)雜誌指出排行全台第三名的富豪,祇有他,撒下鉅額重資、試圖運用媒體來影響、形塑公共輿論。批評者指出,蔡衍明旗下媒體的言論經常總是唱和著北京中共當局的觀點。他掌控了台灣三份主要報紙,一家無線電視台,數份雜誌以及一家有線電視系統頻道。蔡衍明並試圖買下台灣第二大的有線電視系統(按:中嘉網路),而這個交易案目前仍待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NCC)審核。」

「蔡衍明在2008年買下當時台灣的主要大報之一《中國時報》後不久,該報一篇文章描述中共官方派出的談判官員(按:中國海協會長陳雲林)是「C咖」,總編輯(按:時任《中國時報》總編輯為夏珍,現職係《時報周刊》社長)隨即遭到撤換。而2009年開辦的《旺報》,更是天天刊載中國大陸各式各樣的正面利多消息,以及台灣與大陸關係改善後帶來哪些好處。」

蔡衍明在台北自家飯店接受安德魯採訪時表示,「新聞記者是可以自由地做各種批評,但是『在下筆前必須要審慎思考』,並且要避免『侮辱』性的言論,以免遭來攻訐。」他說,那位被調職的總編輯是位非常有才華的寫手,但是她「冒犯了別人而傷害到我。她冒犯的不祇是大陸人士,還有許多人、事都一樣。」

「並不是真有那麼多人死掉」

《華郵》寫道,專門監督全球自由現況的非政府組織「自由之家」(Freedom House)在去年發表報告指出,「台灣的媒體自由環境在亞洲地區堪稱數一數二」,而中國大陸則是「全球言論管制最嚴厲的地區之一」。但「自由之家」也警告,橫跨兩岸、與日俱增的商業聯繫,雖然縮短了海峽兩端的距離,卻也可能「令媒體老闆與記者們必須撰寫粉飾中國真相的報導,藉以保護老闆們的利益。」

但蔡衍明在受訪中否認他藉此逢迎、巴結中共官員,以保護自己的事業擴張。他說,他祇是想幫助台灣克服對中國大陸的恐懼。他說中國大陸「很多地方是非常民主的。非常多的事情都不像外界想的那樣。」他接著說,中國大陸「正不斷地向前邁進」,而「台灣卻前進遲緩」。

蔡衍明向《華郵》表示,選舉是好事,不過經濟更須優先。「我們多數人都沒想過將來當上董事長或總統。......從一般百姓的觀點來看,最重要的就是吃得好一點、睡得好一點、生活快樂一點。」

蔡衍明也說,以前他和很多人一樣都害怕中國共產黨,所以不敢到中國大陸冒險做生意,但就在1989年「天安門事件」發生後,他開始有所改變。當時中共鎮壓學生的事件讓絕大多數的台灣民眾感到憤怒不已,而他卻對一名抗爭人士用自己肉身阻擋中共軍方坦克車隊的畫面深感震驚。他說,那個人後來沒有被殺,這顯示關於天安門大屠殺的報導其實很多都不正確:「我知道並不是真的有那麼多人死掉。」

《華郵》在文中補充六四事件的資料指出,「中共當局的宣傳機器也總是把這件事情拿出來,藉此宣揚中共軍隊的『重視人性』。不過,那位當年以肉身阻擋坦克車隊的人下場如何,至今依然不明,但是1989年6月3日至4日間,北京城內確實有成百上千的人慘遭屠殺。

否認陸資「我自己就有錢啊」

《華郵》報導指出,「從那時候起,蔡衍明開始把旺旺集團的事業重心移往中國大陸,該集團在大陸雇用員工超過五萬人,而在台灣的員工僅有6千人左右。旺旺在中國大陸有331個銷售辦事處,在台灣祇有2個。他的私人噴射機也刻意把機身漆成紅色。蔡衍明說,因為旺旺以銷售食品為主,所以旺旺「需要嘴巴」:「台灣祇有2300萬人,但大陸人口超過10億。最重要的是,中國大陸市場太大了。」蔡衍明賺的錢,超過90%來自中國大陸。

《華郵》寫道:「當初蔡衍明買下《中國時報》和電視台(按:中視、中天)時,便有謠傳蔡衍明是在北京中共當局的授意與金錢資助下才來買媒體,目的是避免媒體落入《蘋果日報》黎智英的手裡。」

「當時黎智英差一點就可以完成這筆交易,卻在最後一刻因蔡衍明拿出更多鈔票,鎩羽而歸。」

「對此,蔡衍明則否認北京當局曾提供資助。『我自己就有錢啊,為什麼還需要拿他們(中共)的錢?』他說。」

祇是禮貌「我不喜歡拍馬屁」

安德魯引述了曾任《中國時報》的記者指出,自從《中國時報》被蔡衍明買下後,整個報紙的言論方向隨即驟變,明顯轉向擁護中國與中共的一邊。旺旺中時集團的企業簡介手冊中寫著,集團的目的是要讓《中國時報》成為「最有影響力的中文報紙」,以此來「讓大眾受益」,並「促成海峽兩岸的和平與和諧」。然而,台灣大學新聞研究所教授張錦華指出,蔡衍明的媒體「言論非常偏頗」,總是祇報導有利於中國的正面消息。

目前定居台灣的天安門學運領袖吾爾開希則對《華郵》透露,他過去經常受《中國時報》邀約撰寫評論,但後來就再也沒接到邀稿通知。

《華郵》報導:「2010年,一名中共省委書記訪台時(按:中共湖北省委書記羅清泉),蔡衍明要《中國時報》在頭版報導此事,內容中寫道『總裁蔡衍明代表旺旺中時所有同仁歡迎羅書記』。」這名中共官員還受邀拜訪同屬蔡衍明旗下的中天電視,並歡迎該官員「蒞臨指導」。

「對此,蔡衍明表示他當時祇是一種禮貌性的表達,他否認藉由諂媚中共官員來幫助自己在中國大陸的事業。他用中國的俗語說:『我不喜歡拍馬屁。』」

 

http://tw.myblog.yahoo.com/panaminst/article?mid=3495&prev=-1&next=3494

 

 

 

《華盛頓郵報》報導原文:

Tycoon prods Taiwan closer to China

By Andrew Higgins, Published: January 21

TAIPEI, Taiwan — Shortly before Taiwan's presidential election last weekend, Tsai Eng Meng, a local billionaire who spends most of his time in China, jumped in his Gulfstream 200 corporate jet and flew home to cast his vote.

More than 200,000 other Taiwanese businessmen based in China also rushed back, contributing to a comfortable victory by an incumbent president committed to rapprochement with China.

Tsai's role in prodding Taiwan closer to China, however, is far bigger than just his ballot. He not only has dozens of factories churning out rice crackers on the Chinese mainland but also controls a string of media properties in Taiwan that champion ever-closer ties between this boisterous island democracy and authoritarian but increasingly prosperous China.

"Whether you like it or not, unification is going to happen sooner or later," said Tsai, the chairman of Want Want Group, a sprawling conglomerate comprising a giant food business, media interests, hotels, hospitals and real estate.

While opinion polls show that only a tiny minority of people in Taiwan want a swift merger with China, Tsai says he can't wait: "I really hope that I can see that."

Many Taiwanese tycoons now look to China for most of their profits, and the island's wealthy cheered the election victory last Saturday of President Ma Ying-jeou against a rival who favors keeping Beijing at arm's length. "Praise the Lord for showing that he cares about Taiwan," Cher Wang, a devout Christian and multibillionaire businesswoman, told local media.

But only Tsai, Taiwan's third-richest person according to a Forbes magazine ranking, has poured so much money into trying to shape opinion through media that, critics say, often echo the views of Beijing. He controls three Taiwan newspapers, a television station, various magazines and a cable network. A bid for a second, bigger cable operator is now under review by Taiwan's National Communications Commission.

When China Times, a leading Taiwan newspaper Tsai purchased in 2008, published an article that described China's top negotiator on Taiwan as "third rate," the editor was promptly fired. Want Daily, a tabloid Tsai launched in 2009, provides a daily digest of mostly upbeat stories about China and the benefits for Taiwan of closer cooperation.

Journalists, said the tycoon in an interview in a Taipei hotel that he also owns, are free to criticize but "need to think carefully before they write" and avoid "insults" that cause offense. The dismissed editor, he said, was a talented writer but "hurt me by offending people, not just mainlanders. On lots of things, people were offended."

Taiwan still has a vibrant press. The biggest-selling paper is Apple Daily, which is owned by Jimmy Lai, a Hong Kong-based Taiwan mogul and pro-democracy advocate who is detested by Beijing.

Freedom House, a U.S. group that monitors liberties around the world, said in a report last year that "Taiwan's media environment is one of the freest in Asia," while China's is "one of the world's most restrictive." But it also warned that growing commercial links across the Taiwan Strait, the narrow band of water between Taiwan and China, "raised concerns that media owners and some journalists were whitewashing news about China to protect their financial interests."

Economics first

Tsai denied currying favor with Chinese officials to advance his business and said he wants only to help Taiwan get over its wariness of the mainland. China "is very democratic in lots of places. Lots of things are not what people outside think," he said, adding that it is "constantly moving forward" while "Taiwan progresses very slowly."

Elections, he said, are fine, but economics should come first: "Most of us don't want to become some sort of chairman or president. . . . From the standpoint of ordinary people,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is to eat a little better, sleep a little better and be a little happier."

Tsai said he, too, used to fear China's ruling Communist Party and didn't want to risk doing business on the mainland, but that changed after the 1989 military assault on student protesters in Tiananmen Square. While the crackdown outraged most in Taiwan, Tsai said he was struck by footage of a lone protester standing in front of a People's Liberation Army tank. The fact that the man wasn't killed, he said, showed that reports of a massacre were not true: "I realized that not that many people could really have died."

The party's own propaganda apparatus made the same argument at the time, citing the tank incident as evidence of the military's "humanity." What happened to the unidentified man who faced down the tank is still not known. Hundreds of others were killed by the army elsewhere in Beijing on June 3-4, 1989.

Tsai has since moved most of Want Want's operations to China, where the company employs more than 50,000 people, compared with 6,000 in Taiwan. It has 331 sales offices in China. In Taiwan, it has two. His corporate jet is painted bright red. Focused on selling food, Want Want "needs mouths," Tsai said. "Taiwan has only 23 million people, but China has more than a billion. . . .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is that the mainland market is so big." It generates more than 90 percent of his profits.

A more pro-China line

When Tsai first bought China Times and an affiliated television station, rumors spread that he had received encouragement and even money from Beijing, which was wary of the media group falling into the hands of Lai, the owner of Apple Daily.

Lai was near to signing a deal but lost out at the last minute when Tsai offered more money.

Tsai denied getting any help from Beijing. "I've already got money," he said. "Why would I go and take their money?"

Since the takeover, the paper has nonetheless veered sharply toward a more pro-China line, say journalists who have worked there and media analysts. The goal, according to Want Want's own company brochure, is to make China Times "the most influential Chinese-language daily" so as to "benefit the public" and "promote peace and harmony across the Strait." Flora Chang, a professor at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s Graduate Institute of Journalism, said Tsai's media "are very biased" in favor of positive news about China.

Wuerkaixi, a former Tiananmen Square student leader who now lives in exile in Taiwan, said he used to regularly get asked to write columns in China Times but not anymore.

When a provincial Communist Party boss traveled to Taiwan from China in 2010, he got an effusive greeting from Tsai on the front page: "On behalf of colleagues at Want Want, I welcome the Hubei Province (Party) Committee Secretary." The Chinese official, who visited CtiTV, a cable channel owned by Tsai, was invited to "give guidance."

Tsai said he was just being polite and denied being obsequious to boost his business in China. "I don't stroke the horse's bottom," he said, using a Chinese phrase for flattery. 

 

照片

「中時不忠實」 學界抵制投書

蔡衍明:六四非屠殺 擋坦克沒死

蘋果日報 2012年 02月07日

【羅暐智、張勵德╱台北報導】美國《華盛頓郵報》上月刊登旺旺集團總裁蔡衍明專訪,蔡指六四天安門大屠殺並非事實言論引發爭議,澄社、媒體觀察基金會等團體昨發起「當中時不再忠實,我們選擇離開」活動,串聯曾投書《中時》的學者「告別《中時》」,昨晚有六十多位學界人士參與連署,今將舉行記者會,呼籲更多知識界朋友加入。

據《華郵》報導,蔡衍明談及一九八九年天安門事件時,指一名男子隻身抵擋解放軍坦克前進的畫面令他震撼,這名男子沒被殺,顯示大屠殺報導非事實。蔡還稱讚中國「在許多方面非常民主,很多事情都不是外人想像的那樣」,中國「一直在進步」、「台灣卻進步非常緩慢」。

澄社邀蔡對談吃鱉

這番言論引發民運人士王丹及澄社等團體憤怒,蔡衍明雖在本月一日發聲明,指願與王丹與澄社對談,但當澄社邀蔡公開對談蔡卻未回應,因此昨發起串聯知識界抵制投書《中時》(http://campaign.tw-npo.org/sign.php?id=201202601275800),包括中研院研究員吳乃德、瞿海源、台大教授顏厥安、劉靜怡、林麗雲與政大副教授郭力昕、輔大副教授陳順孝等參與連署。

逾60學界人士串聯

連署內容提及,《中時》自蔡入主後所展現許多「積極排除不利中國言論」之「自我審查」事例,既然由蔡操控的《中時》不再忠實,對蔡離譜行徑悶不作聲,我們只能選擇向《中時》說不!記者昨聯繫不到《中時》社長吳根成、與旺旺中時集團總管理處執行副總羊曉東,無法取得回應。

澄社社長黃國昌表示,將給《中時》集團一周回應期,若仍選擇躲避不回應,接下來還有其他動作。昨晚已有六十多位學界人士連署抵制投書。據了解,可能擴大串聯到政府機關與企業主,未來發起拒買《中時》活動。

王健壯張鐵志避談

參與連署的媒觀基金會董事、中正大學傳播系副教授管中祥表示,蔡衍明對六四的評論明顯與事實不符,調閱過去《中時》在六四期間的報導及評論,蔡的說法更加顯得突兀,雖然蔡強調將與學界溝通,但學界回應後又默不作聲,「根本沒溝通誠意!」
曾任《中時》專欄作家的郭力昕表示,蔡衍明對六四的評論,身為知識份子無法認同,因此參與拒寫行動,「若蔡衍明不改其言論與經營媒體的作風,行動會持續下去!」記協會長林朝億指記協正面看待此運動,希望蔡衍明出面與學界、聲援團體對話,釐清他過去干涉新聞自由的疑慮。

長年投書《中時》的《中時》前社長王健壯,及張鐵志、沈雲驄等專欄寫手,昨受訪時都低調表示不願評論。

蔡衍明接受《華郵》專訪爭議言論
◎記者有批評的自由,但「需要在下筆前三思」,避免導致冒犯人的「侮辱」。(因「A咖對C咖事件」遭撤換的《中時》總編輯夏珍)她「冒犯了人,不只大陸人,讓我受到傷害。」
◎「無論你喜不喜歡,統一是遲早的事。」
◎中國「在許多方面非常民主,很多事情都不是外人想像的那樣」
◎(談天安門事件)他說,一名男子隻身抵擋解放軍坦克前進的畫面令他震撼。這名男子沒被殺,顯示大屠殺的報導非事實。「我知道並不是真的有那麼多人死掉。」
◎中國「一直在進步」、「台灣卻進步非常緩慢」
資料來源:《華盛頓郵報》 

 

 

蔡衍明訪談 《華郵》堅稱無誤
談六四惹議 《中時》四度索錄音未果

 
2012年 02月10日 蘋果日報

【何哲欣、陳明旺╱台北報導】旺旺集團總裁蔡衍明上月接受《華盛頓郵報》專訪,指六四天安門事件大屠殺並非事實,引發爭議,澄社等民間團體發起串聯知識界抵制投書《中時》活動。旺旺中時媒體集團執行副總羊曉東昨說,蔡衍明春節過後曾召集幹部開會,對此事造成同仁困擾表達歉意,羊強調,蔡的專訪遭《華郵》斷章取義,《中時》四度去函《華郵》盼取得完整錄音,但無回應。

「淪報老闆打手」

不過,最新一期《今周刊》訪問《華郵》撰稿記者、目前人在中國採訪的安德魯.希金斯(Andrew Higgins),他回應:「我們堅持我們的報導(We stand by our story)。」澄社社長黃國昌昨說,這證明《華郵》報導並無錯誤,「羊曉東的說法,代表《中時》已淪為報老闆的打手,這是專業新聞工作者應有的作為嗎?」

「不熟媒體運作」

中時內部員工透露,《華郵》是透過蔡衍明所屬企業約訪,原本訪問題目不是兩岸問題,而是企業經營,因蔡不熟悉媒體運作,所以採訪過程沒錄音,蔡已向《華郵》索取訪談錄音,但至今沒回應。至於《華郵》到底怎麼斷章取義?羊曉東說,現在無法針對單一議題還原當時專訪,以免又被斷章取義。

另外,抵制投書《中時》活動昨晚連署破千人,黃國昌說,與《中時》已故創辦人余紀忠私交甚篤的中研院院士余英時也加入連署。黃感嘆,一個曾擁有報格的媒體,淪落為蔡衍明個人的機關報,澄社這兩天會再有兩波運動,但他未說明內容。

《蘋果》昨無法聯絡上余英時,黃國昌說,澄社六日發起連署後,看到余英時也出現在連署網頁上( http://campaign.tw-npo.org/full_personal_list.php?id=201202601275800&pa… ),但余並無評論。

余英時支持連署

黃國昌傳真給人在美國的余英時,說明希望藉此幫《中時》擺脫「中共傳聲筒」陰霾;余說,他雖非親自上網連署,不過知道此活動,也全力支持。

蔡衍明受訪爭議事件簿
★01/21 旺旺集團總裁蔡衍明接受《華盛頓郵報》專訪,指六四天安門大屠殺並非事實,中國在許多方面非常民主
★01/23 中國民運領袖王丹在臉書轟蔡衍明「顛倒黑白」,發起拒看《中時》
★01/30 澄社以《向淪為極權化妝師的蔡大亨說不》為題,投書《蘋果》
★02/01 澄社、民間司法改革基金會等團體發公開信,要求與蔡對談「六四」、媒體老闆與新聞自主等議題
★02/04 澄社等團體聲明希望蔡6日中午前答覆是否參加對談,否則將有行動
★02/06 澄社等團體指因未獲蔡回應,因此發起串聯知識界抵制投書《中時》活動。至02/09,連署人數逾千人
★02/09 《中時》刊登旺旺中時媒體集團執行副總經理羊曉東說法,指《華郵》專訪斷章取義;蔡誠意請王丹等人溝通,卻引來一堆團體羞辱,蔡才決定不再回應澄社攻訐
資料來源:《蘋果》資料室 

 

中國時報的回應

 

關心大陸民主 中時依舊忠實

2012-02-10 01:21 中國時報 【蔡衍明】

三年前,在一個很偶然的機會下,我接下了中時媒體集團的經營權,從一個單純的食品業者,變身成為一個媒體人。過去三年來,我一直在摸索,也一直在學習,這期間我無時無刻所掛念的,就是如何為我所熱愛的台灣這片土地,做出更多的貢獻。我必須承認過去三年,曾經橫遭過無數次的詆毀與抹黑,這次因為美國華郵記者對我一篇明顯帶有扭曲與傷害的報導,惹來學界人士集體對我提出指教,更波及中國時報遭到無端的抵制,我的內心非常難過,希望藉此機會表達幾點看法。

先談華郵的那篇報導,該記者邀訪時曾言明是採訪旺旺集團的經營布局與上市事宜,結果該記者卻以套問的方式,刻意曲解我的談話,也造成今天各界對我的誤解。事後我曾要求他予以澄清,但他都以模糊帶過;我也讀到若干在報章或臉書上對我提出指教的文字,並立即誠懇地嘗試尋求與他們當面溝通解釋,沒料到卻換來要求必須與數個團體公開對談的局面,而且是指定我必須要表態的「題目」,我理解這已不是對話,而是形同對我個人的「公審」,我能如何正面回應呢?我的同仁曾一再勸我要隱忍,我也始終選擇低調以對。但結果卻是換來部分知識界人士對我個人及中國時報進行舖天蓋地式的集體聲討與抵制,不僅我的人格橫遭嚴重羞辱,我在時報的同仁也被無端波及,他們每天兢兢業業地守在媒體崗位上,卻被這樣糟蹋,我心中如何不難過?我曾召集同仁,為這段採訪內容給他們帶來的困擾,向他們表達歉意,但畢竟傷害已經造成。

試想:我自己往來兩岸多年,我怎麼會不關心中國民主人權的現況?如果本人的本意及談話內容,對於六四事件不幸受難的大陸同胞有任何不尊重之處,本人願意在此鄭重道歉,但若是本人言論遭嚴重曲解,也應還我一個清白公道,不是嗎?我接手中國時報的時候,就已經知道這份報紙的理念是「開明、理性、求進步,自由、民主、愛國家」,到現在為此,我都認為這幾句話依舊是中國時報重要的資產與傳統。我從不干預時報的新聞與評論方向,外界不少人士詆毀我在立場上「傾中」,我的回應是企望兩岸永續和平可以和「傾中」劃上等號嗎?目前在中時撰寫專欄的名家中,有不少論述對中國的人權與民主,陸續做出過相當嚴厲的批判,類似文章我還很少在其它報端看過,如果我「傾中」,我為何讓這些令大陸不樂見的文字,長期見諸報端呢?

身為媒體的經營者,本人一向尊重新聞專業自主與內部新聞自由,此一信念,迄今為止從未改變。部分人士指責我因為一篇報導而撤換總編輯,因此干預內部新聞自由云云,這種指控讓我相當難過,試想,有哪個媒體組織內部的主管人事是靜止不流動的?一位表現優秀的主管,難道不該給予更多職務的歷練嗎?那位總編輯在職務調整後,目前正擔任集團轄下重要媒體之一的CEO,這叫做干預新聞自由嗎?我平日往來海峽兩岸,需要處理的事務與決策相當繁雜,媒體事務本來就交由專業主管全權處理,我僅關心他們的工作條件與福利,三年多來,我與同仁相處也非常愉快,如今被外界這樣的指責,內心真的感到相當沈痛。

必須說,我從不想掩飾我個人對台灣的熱愛。我從宜蘭發跡,在大陸辛勤打拚二十年,念茲在茲的,永遠是如何回饋台灣這個原鄉。就是基於這個信念,三年前我接手中時媒體集團的經營,就鼓勵我的同仁多報導台灣正面的事跡;兩年前我響應政府「投資台灣」的呼籲,成為首位返台上市的大陸台商;我也積極敦促中視愛心基金會,努力去幫助台灣各地真正弱勢的家庭。我心中還有許多想做的事,都與如何「興旺台灣」有關,我的信念很清楚,台灣人要自己先做得好,才能讓大陸人看得起,也讓全世界的人看得起。

最後,我必須要感性的說,我個人的作為,以及中國時報全體同仁過去六十年在台灣的努力,絕對禁得起考驗!外界對我的任何疑慮,只要願意理性對話,我也永遠願意當面說明,但加諸於我個人及中國時報的許多指控,我認為既不公平也不公道。謹以上述幾點看法,表達我個人心聲,望各界給予指教。(作者為旺旺中時媒體集團董事長)

 

為蔡老闆說點公道話

2012-02-10 01:22 中國時報 【張景為】

我承認,下筆之前是有些猶豫。因為想替自己的老闆講話,即使講的話都是真實的、負責的,也很容易被扣上「拍馬屁」的帽子。不過,在這次「華郵專訪事件」所引發的一連串爭議中,對於本集團總裁蔡衍明所受到不合比例原則、不合理的抨擊,作為深愛時報的一份子,我覺得應該具名出來說幾句公道話

尤其令我難以置信的是,號稱媒體同業的《自由時報》,竟會用匿名而且是宣稱「中時報系現任記者」的拙劣方式,對蔡總裁與中國時報進行攻擊。因為,真正專業的同業們都了解,媒體每天接到的黑函或匿名投訴不知凡幾,即使是對一般人的匿名或化名投訴,我們都必須非常審慎地求證處理,絕非你敢寫我就登。如今《自由》對這種極度針對性的化名竟予刊登,其心態與做法,已非媒體惡鬥的「報同伐異」可形容;我更合理懷疑,這篇化名「錢衷時」的投書,極可能就是《自由》假造的。

當然另一種可能是,果真有這位錢某人,那麼大家就可以負責地針對投書內容理性溝通;像現在這樣躲在暗處放冷箭,而且是領中時薪水卻化名在對手報罵自己老闆,未免有違道義且沒有擔當。

回到事件的本身。大過年時聽到華郵的專訪報導,報社眾人莫不傻眼,心情沉重;開春復工,蔡總裁立即召集編輯部同仁,詳細地說明當天他的談話遭到嚴重的曲解,並且對自己不明究裡、輕率接受華郵特定記者的訪問,向編輯部高層主管表達了懊惱與歉意。在對外的聲明中,他也的確表達了願與六四事件當事人的王丹、最早為文質疑批判的瞿海源、黃國昌兩位先生當面請益,以化解誤會的誠意。

不料,事情竟演變成一大堆團體趁隙加入,進而要求全面且公開甚至是「公審」的方式。如此一來,不但問題本身可能惡化為非理性的鬥爭,這種超過比例原則的公審,對任何有心誠意溝通、增進共識的媒體經營者,特別是對快人快語,直率且不擅政治語言的蔡先生,無論是就處境或責任,都是不公平且不應承受的責難。

以蔡先生的自述與我接觸他的理解,他的事業是在九○年後的大陸市場開始壯大,他的確常強調自己是台灣人,也是中國人,認為兩岸應該統一。而他事業拓展的那廿年,恰好也是台灣政經改革、翻騰進退的年代;作為一個出身深綠背景、卻又在大陸發跡得意的台商,我覺得台灣那廿年大家共同走過的變化、但他卻缺席的失落時空,必然在他內心深處有著強烈的衝擊和複雜的感受。對於朝野政局、兩岸發展的現況、問題與展望,有時他也的確會和我們的感受、認知有差異。

偶而在聊天時,他常會在說完了自己的看法後,又說「你們一定要提醒我,不要我想愛台結果卻被罵成賣台」,也常說「如果我的看法錯了,你們一定要有勇氣導正我」在大家意見相左時,他會說「這個你們比較懂,由你們決定吧」於是,不斷的爭辯甚至抬槓,就成了老闆與主管們相互的學習、調適與融合。

這次事件,外界頗多擔憂的是中時內部的新聞專業與自主,是否會遭到老闆的嚴重干涉;但其實我更想說的是,拒絕中時結果就是在傷害中時!我認為,無論是主管、記者或編輯,沒有新聞從業人員會對自己的新聞自由、專業自主感到足夠滿意的;但我也相信,和台灣所有的媒體老闆相比,蔡先生對新聞運作賦予的空間與尊重,絕不遜色且名列前茅。

以參與台灣改革發展一甲子以上的中國時報而言,蔡先生與真正愛中時的員工乃至讀者,唯一的信念與堅持就是維護時報這光榮的傳統,而且要在理想與現實、市場與專業的拉鋸中,相濡以沫,貫徹始終。我沉痛地呼籲所有真正愛時報的朋友,與其道聽途說、亂轟追打蔡老闆,是不是更該花心思、睜大眼,大家一起來嚴格審視時報的新聞與內容?這難道不是更真確、更負責的檢驗嗎? 

 

《華郵》惡意解讀 《自由》抹紅造謠

2012-02-09 01:08 中國時報 【呂紹煒/台北報導】

澄社等團體日前發起「拒寫中時運動」,《自由時報》昨天在自由廣場刊載一篇自稱是「本報系現任記者」但化名「錢衷時」的投書,以題為「蔡六四,先別報告主任」一文,加碼醜化本報。針對此一作為,旺旺中時媒體集團執行副總經理羊曉東表示,媒體競爭惡化到以抹紅、造謠來謀殺對方人格,實在可惡至極。

羊曉東反問外界質疑:「你們真的有比較過台灣各報嗎?」他指出,就新聞專業、多元開放而論,中時的論壇版、文化版、專題版...等各版面的水準絕對在各報之上。幾十年來,中時辦報理念就一直是「開明、理性、求進步;自由、民主、愛國家」;至今這些理念依舊在中時版面清楚呈現,禁得起各界最嚴格檢驗。

羊曉東強調,《華盛頓郵報》專訪旺旺中時集團總裁蔡衍明的內容根本是斷章取義,先有答案,再剪接片語隻字填充。針對這篇訪問引起的風波,蔡總裁第一時間就召集同仁,對他為《中國時報》帶來的困擾和誤解,公開表示歉意。由於談話遭到惡意扭曲,已向《華郵》要訪問錄音以澄清,《華郵》卻閃爍其詞,蔡總裁因此誠意請王丹等人溝通,以化解誤會;沒想到卻引來一堆團體,以公審、批鬥的陣式來羞辱蔡總裁。由於誠意相邀,卻換來惡意相對,蔡總裁才決定不再回應澄社的單方攻訐。

羊曉東針對《華郵》的錯誤報導澄清說,當初調動中時總編輯是報社基於集團經營所做的決定,這在新聞界是平常至極的事,但《華郵》卻惡意解讀成「C咖事件」、「總編輯不聽話」...。事實上,當初調整人事時,也有若干同仁曾醞釀要離職,但蔡總裁一一找他們誠意溝通,說明職務調動的考量。現在,所有人都還在中時集團發揮所長。

羊曉東問說:「中時是最多元、開放的媒體,內部菁英對新聞專業、人權民主自由的堅持遠在各報之上,如果蔡衍明是像《華郵》寫的那樣,他留得住這些菁英嗎?外面的人難道比這些和蔡衍明共事的菁英更了解他?」

針對本報前記者黃哲斌撰文「乘著噴射機,我離開《中國時報》」,羊曉東表示,黃哲斌說得清清楚楚,置入性行銷是新聞界的「共業」,中時其實最節制,黃哲斌打的是「置入性行銷」,而非中時。外人所不知的是,蔡衍明對黃哲斌反而十分激賞,認為他有道德勇氣,是報社的人才,親自約見慰留,並承諾會改革置入性行銷,「請問,台灣新聞界哪個經營者能這麼做?」

羊曉東十分不解地問:「大家不是一天到晚講『無罪推定』原則嗎?那為何沒聽過專訪錄音全文就把蔡總裁定罪?為何根據子虛烏有傳聞,就用抹黑手法舖天蓋地批鬥中時?中時員工對新聞專業絕對堅持,蔡總裁也絕對尊重,從版面上就可以看到我們的專業與長久堅持的理念,為何《自由時報》一定要虛構一個子虛烏有的『中時現任記者』來如此打擊同業?」 

 

中時關注大陸人權 不落人後

2012-02-11 01:12 中國時報 【/本報訊】

旺旺集團總裁蔡衍明日前接受《華盛頓郵報》專訪中,由於若干發言內容遭部分人誤解為蔑視人權、干預言論;事實上,本報的言論空間一向標榜多元、包容,各種觀點的文字都能呈現於版面上,對於涉及普世價值的相關議題,如台灣的人權、民主、環保、言論自由等,都是關注焦點。部分重要專欄作家更將關注領域延伸到對岸,持續就當前大陸的維權與法治議題進行批判。

本報歷年來諸多專欄作家如孔傑榮、張鐵志等,針對大陸人權發展曾不斷提出不少強烈針砭,以馬英九總統和呂秀蓮前副總統的恩師、美國著名的人權學者孔傑榮為例,中時於二○○八年八月特為其開闢「孔傑榮專欄」,他為文始終針對中國大陸的法制改革,救助受難的維權律師、人權人士為要。

孔傑榮曾兩度為文聲援高智晟,指出中國於廿年前既然已批准《聯合國反酷刑公約》及其對國際人權的承諾,那麼中國對高智晟的情況,就有向外界據實以告的義務。

孔傑榮在文章中指出,現在正是由國際輿論如同法院般去堅持要求『讓我們親眼看到被你們關起來的人,並就他應該被關押的理由提供釋明以說服我們』的時候,正如同所有採行正當法律程序原則(due process)的法院所堅持要求的一般。」

他批判中國政府那些長期以來在這個案子上故弄玄虛荒誕無稽的法律伎倆,既有損中國的聲譽,也嚴重危害了中國的人權事業。高智晟應當被立即釋放,國際社會應把握這個機會嚴正要求,不予妥協。」

對於北京政府繼續監禁劉曉波,他這麼說,「繼一九八九年六月四日天安門慘案後,這是中國領導人做出的最有違人道之舉。」

此外年輕的文化評論家張鐵志,也先後對中港維權問題關注甚力。對於艾未未,他說:「三十年前,艾未未為了逃避政治這塊巨石去從事藝術,現在的他卻因為勇敢與這塊石頭碰撞,而不幸被壓傷。不只是他,過去兩個月,中國政府大肆逮捕其他維權律師、作家、網民,逮捕艾未未可以說是這個維穩鎮壓的高潮。」

再就近日中港民眾的衝突,張鐵志也質疑「大企業能否不要為了利益而威脅台灣民主?不要為了發陸客自由行財而讓這個島嶼變得面目可憎,例如在東海岸蓋起一座座怪獸旅館?我們的媒體是否能真正堅持新聞自由,不被強權威脅利誘?我們整個社會能否一面以台灣的友善與熱情來面對大陸來台客人,但一面能拒絕北京日益強大的政治與經濟力量?」

除了關切大陸的民主與人權議題之外,尚有其它許多專欄作家也都曾對兩岸與全球的人權與民主議題提出論述。 

 

相關評論

 

NCC應公開調查蔡衍明濫用媒體資源

(黃國昌、張錦華、鄭秀玲、林惠玲)

蘋果日報 2012年 02月14日

自《華盛頓郵報》於1月21日刊出中時媒體集團主席蔡衍明的爭議言論,到2月7日由知識界所發起「當中時不再忠實、我們選擇拒絕──拒絕中時運動」於立法院召開的記者會,針對已成為目前台灣知識輿論界最為重要的高度爭議事件,在經過十數日「置若罔聞」的沉寂後,中時傳媒集團終於願意「報導」此新聞。然而,其報導方式卻令人錯愕震驚。

先是在2月10日上午透過《中時》A2版提供超大版面讓蔡先生「自清」,讓報社主筆特稿為蔡辯護,嗣後更在當天下午第52台《中天》頻道的《新台灣星光大道》節目,一面聲援蔡老闆,一面批判發起《拒絕中時運動》的社團,並透過電視新聞不斷強力放送!

中時傳媒集團先「選擇沉默以為老闆掩護」後「發動重砲攻訐批評者」的荒腔走板行徑,不僅已非「不平衡報導」可形容,即使連已嚴重違反新聞倫理的「涉己新聞處理不當」,均難以適切描述!

姑且不論由《中時》張景為在10日見報的護主文章中,已率直自承《中時》編輯部早知道《華郵》專訪報導乙事,也知道此事引起批判質疑,但《中時》仍選擇隻字不提,用「裝作沒看到」來「保護蔡老闆」,先行棄守一份報紙最為基本的「報導」責任。

令人更無法接受的是,中時傳媒集團竟進一步淪為蔡老闆的保鑣兼打手,將其媒體垂直整合集團具有的「綜效」,發揮得淋漓盡致,左為蔡老闆辯護,右批《華盛頓郵報》,其旗下所屬張景為更以「不是每一個記者都這麼陰險」形容普立茲獎得主Andrew Higgins,再行自我徹底踐踏「媒體社會公器」的角色,已根本喪失「媒體」資格!

旺中併購案應謹慎

如此公器私用,除可喚醒傳媒學者及新聞從業人員,在理論上重新檢討反省「媒體老闆」與「媒體」應有的關係外,更應在實踐上由肩負「促進通訊傳播健全發展」與「維護媒體專業自主」職責的NCC,立即啟動調查,透過公聽會等公開透明程序,徹查何以傳媒集團得以任由蔡老闆濫用至如此不堪的程度,《中天》有線新聞頻道內部原應有的專業自主控管機制,是否在此次護主事件中已全然崩解!這樣的公聽與調查,在目前正值NCC審查「旺中寬頻併購中嘉有線電視系統台(俗稱第四台)案」之際,更形急切而必要。

按對於這個併購案,早已引發傳播學界的高度憂慮,不斷警告這樣的「媒體帝國」、「跨傳媒巨獸」不僅將造成「言論集中」,更將嚴重傷害一般消費者的多元閱聽權。

我們在此則要嚴正的指出,此次中時傳媒集團遭到在上開併購案中扮演最關鍵角色蔡衍明濫用的荒唐表現,更顯示該併購案所涉及的絕非僅有「言論集中」,而係提升至蔡先生是否具有媒體老闆的基本「適格性」問題!

如果在旺中寬頻順利併購中嘉有線電視系統台之前,身為該併購案最主要實質當事人的蔡老闆,即能藉由其媒體老闆地位,濫用媒體集團至令人怵目驚心的地步,我們無法想像,在該併購案成功而巨幅擴大蔡老闆的「傳媒市場影響力」後,台灣新聞輿論市場,會陷入如何可怕境地!屆時,恐怕在我國閱聽人,會逐漸被餵養「六四天安門屠殺事件是假的」、「中國事實上是很民主的」的資訊,並不知不覺地內化為嚴重錯誤的認知。

如果我們無法容忍蔡先生成為極權化妝師,如果我們無法接受蔡先生如此公器私用,我們就更不應聽任蔡先生進一步擴展其在我國傳媒市場影響力。否則,屆時我們面對的,將不單是一隻「跨傳媒巨獸」,而是一隻受到蔡先生控制的怪獸;遭到吞噬的,將不是只有「言論多元市場」,而是我們好不容易共同努力、逐漸累積的民主自由。

黃國昌為中央研究院法律學研究所副研究員、澄社社長;張錦華為台灣大學新聞研究所教授;鄭秀玲為台灣大學經濟系教授;林惠玲為台灣大學經濟系教授

 

報老闆新聞學:蔡衍明與Makiyo

新頭殼newtalk 2012.02.14 文/洪貞玲

明星Makiyo 與日本友人毆打計程車司機,連日來佔據媒體重要版面,談話節目名嘴也頭頭是道疾言厲色,迫使全民加入這場公審,令人瞠目結舌。老實說,一個小明星的失控行為,一旦握有違法證據,該辦就辦,是非曲直三歲小兒都可明鑑,何需媒體來指導辦案?!

中時集團大老闆蔡衍明在《華盛頓郵報》專訪中的談話,涉及對六四史實的錯誤認知、對兩岸關係的立場以及媒體編輯自由的干涉,茲事體大,但多數媒體反而沈默不語,使得事件發展至今,似乎淪為中時集團與反對人士之間的捉對廝殺,或各說各話。這個對比,再次印證台灣「報老闆新聞學」的盛行以及媒體在守護民主角色上的失職。

所謂「報老闆新聞學」,戳破了媒體服務公眾利益的虛假面具。民主社會的假定是,媒體應該擔任公共論壇、提供公共資訊,協助人民做出明智的政治決定,讓民主社會可以順利運作。然而,不論從批判的政治經濟觀點分析,或是一般通俗的權力角度著眼,「出錢的是老大」,才是如假包換的現實。

「報老闆新聞學」,不是台灣的創舉,古今中外皆然。美國學者貝迪肯恩(Ben Bagdikian )的經典著作《媒介壟斷》一書,細數了許多媒體老闆干涉新聞運作的事例;國際媒體大亨梅鐸(R. Murdock) 在各國呼風喚雨,選舉期間毫不避諱用旗下媒體輔選,一直飽受批評。聯合報在王惕吾主掌時期,曾發生徐瑞希事件,該報記者徐瑞希因為報導內容觸怒老闆友人,竟遭解職!此事與中國時報總編輯夏珍遭撤換的C咖事件,如此神似。

然而,徐瑞希事件爆發後,引發台灣新聞記者的集體聲援,發動一波記者勞動權的抗爭。徐瑞希雖然丟了工作,卻打贏官司,台灣的新聞工作者也贏回應有的尊嚴與自主。然而,C咖事件後,夏珍黯然下台,如一顆石頭丟入無底深潭,若不是蔡衍明在華郵揭露箇中緣由,恐怕外界難以得知如此不堪之內幕。很不幸的,C咖事件讓我們活生生見識到「報老闆新聞學」的進化版:報老闆主觀認為記者應該為其利益服務,也不需遮
掩,此其一;中時集團主管急於表態挺老闆,還引用黨報言論為老闆辯解,將新聞工作者尊嚴與媒體公信力棄如敝屣、任人踐踏,此其二。

Makiyo 和蔡衍明,身分地位大不相同,所受到的媒體對待也南轅北轍,然而,兩人的行為模式有相仿之處:行事之際無知,行事之後硬坳。Makiyo 閃躲其辭,直到媒體公佈行車記錄器錄下其動手畫面,才甘心認錯。蔡衍明大喊冤枉,還有旗下知識分子為老闆辯解,但其作為已對台灣新聞自主與民主人權價值,做了嚴重的錯誤示範。作為跨媒體大亨,蔡老闆對於台灣社會的影響力,絕對勝於明星Makiyo,那麼,除了硬坳之外,應該還有更具高度與氣度的回應方式才對。

Makiyo 案,已經偵查終結,起訴當中,司法機關做了他們應該做的事。蔡衍明的媒體治理,以及旺旺集團的媒體購併案,主管機關NCC除了聽其言、觀其行,更應善盡管制權責。

(作者為台大新聞所副教授) 

 

蔡衍明簽新聞室公約吧

(林朝億)

2012年 02月13日

對於學界因旺中集團總裁蔡衍明,於《華盛頓郵報》受訪時發表極具爭議言論,發起「拒絕中時運動」後,近來《中時》社方展開一連串反擊。其中一條小新聞,《中時》社長吳根成考慮對《自由時報》刊匿名讀者投書提出告訴。媒體要告媒體?不僅台灣罕見,在新聞史也會被記上一筆。這也是《中時》在旺旺入主後,再度證明他媒體精神逐漸流失的例證。

不久前,資深媒體人、《中時》前社長王健壯才發文反對政治人物動輒對媒體興訟。他的理由是政治人物掌握足夠的資源得以澄清不利於自己的報導。而且,不管司法訴訟結果如何,對於新聞自由一定會產生寒蟬效應的。同樣道理,媒體掌握輿論工具,每天針砭他人,偶爾被人罵罵,澄清就好,了不起再打筆仗;現在還要動用律師提告,理由居然是對方刊匿名投書。從這小事件看,《中時》的經營人已逐漸忘了媒體人的身分,把自己當作是一個單純的企業罷了。

不應干涉編採方針

回到蔡衍明接受《華郵》訪問,記協最關心的是報老闆居然在訪問時大剌剌地承認當年換掉總編輯夏珍的理由,是「陳雲林C咖事件」,「冒犯了人、傷害了我」的說法。隨後,蔡衍明在「關心大陸民主,中時依舊忠實」一文辯護說,「有哪個媒體組織內部的主管人事是靜止不流動的?一位表現優秀的主管,難道不該給予更多職務的歷練嗎?」顯然,蔡總裁迄今還不知道同業最在意的是你大剌剌地把你的手伸進編輯台,透過人事權去干涉新聞編採方向的作法。

從這一系列事件,我們不免憂心《中時》相關媒體,在蔡總裁眼中僅是企業集團的一環;原本充滿多元、自由氣氛的編輯台,已成為集團對外公關的籌碼。這不禁讓人回想起1994年台北市議員陳政忠入主《自立晚報》所掀起的「新聞室公約運動」。

當時媒體圈最剽悍的《自立》工會為了防止也是備受爭議的新僱主陳政忠危害一向獨立的自立編輯室,要求跟資方簽訂「編輯室公約」,由勞資各推編輯委員,並明訂資方不得任意干涉編採方針。雖然最後失敗,但也催生了記協、帶動黨政軍退出媒體運動,以及《公視法》裡保障新聞專業的條款。

我們當然知道光靠「新聞室公約」不一定就能保障媒體內部的自由與獨立。但民主深化就是這麼一回事,東築個碉堡、西挖個壕溝,透過種種機制的設立,讓想要違背這個理念的人動輒得咎,甚至付出代價。連老牌的《紐約時報》在2003年布萊爾新聞造假醜聞後,也設立「新聞公評人」(public editor)防範系統性的錯誤。

金牛危害新聞自由

蔡總裁底下的媒體最近透過一系列報導反擊外界的質疑。甚至把市議員林瑞圖批評《自由時報》林榮三的「金牛」說法也找出來。如果,企業規模比起林榮三更龐大的蔡總裁真的也認同,不受節制的「金牛」可能危害新聞自由的話,那還不如先從自己做起,坐下來跟底下媒體集團的新聞工作者簽訂個「編輯室公約」,甚至把每3個月才召開一次的新聞倫理委員會改組為常態性的「新聞公評人」罷。

作者為台灣新聞記者協會會長 

 

應該批判,獵巫就不必了

2012-02-13 01:38 中國時報 【陳長文】

針對中時集團總裁蔡衍明接受《華盛頓郵報》專訪,有許多的討論,也引來部分人士發起「拒絕投書中時」的連署。筆者身為中時專欄的撰寫人之一,也應就自己的角度,來談談自己對蔡先生專訪內容的看法。

首先,若《華盛頓郵報》報導屬實,那麼筆者必須表示遺憾,我不認同蔡先生對六四的言論,在六四事件中,因為重重不透明黑幕,到底有多少人為此犧牲生命可說眾說紛紜,但即便只有一個人因此犧牲,我們都應以嚴肅哀沉的心情來面對這樣的悲劇;因為,在六四事件中用身體為盾、以生命為矛的青年,他們用熱血想要爭取的並不是一己的利益,而是國家的進步與人民的自由福祉。就像黃花崗七十二烈士為肇建中華民國而犧牲生命,我們不會去討論七十二烈士人數是多是寡,感念的是,他們「助天下人愛其所愛」的無私奉獻。

因此,如果《華盛頓郵報》的訪答屬實,我認為蔡先生並沒有真切的認識六四的歷史意義,以及參與者的歷史情操。筆者認為,六四的平反,是時間早晚的問題。而六四何時被大陸當局認真的面對與平反,也才是檢驗中國大陸是不是真正的邁向文明進步的關鍵。六四,一日不平反,不論大陸的經濟成果如何亮麗、國防武力如何強大,都不能算是真正的文明與進步的政府。

當然,蔡先生認為他的談話被《華盛頓郵報》曲解,希望該報還原原音而未獲回應,因此,筆者仍必須對蔡先生究竟說了什麼,持一定的保留,而所有的批評,也必須在蔡先生確有其論的前提下才能成立。

另一方面,即便《華盛頓郵報》並未公布原音,但蔡先生也顯然認知道自己的回答確有不妥之處,故有致歉之舉。我希望蔡先生能從這一件事情得到學習,發言應三思,因為蔡先生雖有言論自由,但言論自由的另一層次意義,也正是別人也擁有對你的言論表達批判的自由。當發言離歷史認知、公眾情感太遠,就要付出被公眾批判的代價,更不論蔡先生具有中時集團總裁的身分。

但部分人士將蔡先生的言論,作為抵制《中國時報》的理由,甚至用麥卡錫式的「獵巫」,要求投書中時論壇的評論者參與這樣的抵制或以拒絕投書「表態」,這不也是另一種反自由精神的負面教材嗎?

如果《中國時報》的報導偏頗,那麼就事論事予以譴責即屬公道;如果投書者言論離譜,那麼對作者加以口誅筆伐也沒話說。就像《自由時報》曾為了攻擊特定政治人物,竟不惜用合成照片偽造高速公路上不存在的路肩,用假象激化閱聽者對該政治人物不使用空路肩卻在壅塞的高速公路上與民爭道的不滿,這種嚴重戕害新聞專業的手法,該報從未道歉。但是不是能夠以此為由,連坐式地譴責在《自由時報》投書撰文的評論者?或要求他們也表態抵制《自由時報》,否則就是同流合汙?

筆者長期投書《中國時報》,多年來,不管筆者投書內容為何,報方從沒有對筆者有任何干涉,這一點公道必須還給中時。在筆者看來,中時的論壇長期以來也維持著多元的意見與批判性。其中也不乏許多(包括筆者)對大陸當局的批判。蔡衍明先生雖然有其個人的意識形態,但他並沒有用他的意識形態來審查投書者的文章。

究實而論,台灣沒有一家媒體沒有自己的立場;有主張台灣獨立、把中國大陸視為仇寇的媒體,也有不斷呼籲兩岸和平穩定的媒體。但只要報導內容符合真實,在一個言論自由的環境裡,經過各種不同立場媒體所報導的內容,閱聽眾還是可綜合出自己的認知與判斷,這就是新聞自由與言論自由。

蔡先生言論不對,大可出聲批判,或投書《中國時報》的版面來批判。但變成獵巫大動員,要所有人配合演出,則大可不必。

最後,筆者要藉此給蔡衍明先生一個勸言。當余紀忠老先生還在世時,《中國時報》是台灣自由主義的標竿;在還沒解除報禁的威權年代,《中國時報》就敢在頭版報導了民進黨成立的消息,這種種的堅持與風骨,國人記憶猶新。蔡先生從商界跨足媒體,這是兩個截然不同的領域,如果蔡生生想要從一個成功的企業家變做成功的媒體負責人,就應學習余老先生的風範,也應謹記這次事件的教訓。(作者為法學教授/律師) 

 

蔡六四,先別報告主任

◎ 錢衷時

自由時報 2012-2-8

蔡衍明接受美國《華盛頓郵報》專訪,一番有關中國民主、言論自由等言論,外界議論不斷。雖然社內高幹說這次專訪是由旺旺集團安排,報紙與電視台未曾被諮詢過,但現在也只能一起承擔「共業」了!

回想余家時代,「六四」事件時,中國時報北京特派員徐宗懋在街頭採訪頭部中槍,為了新聞幾乎付出性命,卻也贏得外界對這份報紙的尊敬!現在,我們卻聽到蔡家新老闆說:「屠殺不是真的」!除了無言,還有很濃、很濃的感傷!

這幾年中國慢慢浮現「鎮壓換得三十年穩定」的論點,說穿了,就是想婉轉地為六四找台階下,為共產黨中央下令軍隊對學生平民開槍的行為,取得一絲所謂的合理性。從這個角度看蔡老闆對華郵的六四陳述,恐怕連中共領導人都說不出口吧!蔡老闆這算不算「表錯情」呢?

記得蔡老闆剛買下「三中」時,在海峽兩岸政商界可說「走路有風」!為什麼?因為蔡老闆成為一份「有影響力」的報紙的董事長。未料,二○○九年《天下雜誌》一篇「報告主任,我們買了中時」,讓這份報紙蒙上了一層陰影;二○一○年「乘著噴射機,我離開《中國時報》」開始打雷;二○一二年初《華盛頓郵報》這一則專訪,彷彿傾盆大雨,加速沖刷掉這份報紙六十年老品牌累積的信譽,更進一步讓記者們在同業前抬不起頭、在採訪時被採訪對象消遣,更不敢奢談媒體最重要的影響力:監督政府了!

外界傳言蔡老闆「親中、急統」是為了中國利益,但蔡老闆若誤認為北京會感激買單,恐怕是對共產黨還不夠了解。老共當然知道六四對人民開槍是錯,甚至也承認死了學生,遲遲不敢公布真相的原因,是怕會危及執政,所以只能讓時間解決︱拖久了,外界就忘了!現在蔡老闆這番六四話語,在華府這麼一上報,美中台港不可能沒聽到,中共政權的道德傷口又一次被掀開,蔡老闆,您覺得「主任」會高興嗎?

昨天澄社記者會的「拒寫中時」行動,坦白說,「拒寫」而不是「拒買」,火力老實講不大,為什麼?我推測是一些中壯輩學者當年留學海外時,不少人曾經收過余老先生每月一百美金的匿名資助;雖然金額不多,卻是一輩子的人情債。

我想說的是:蔡老闆,這份報紙的天下不是你打的,是你買的;拜託,讓社內這些還沒有被優退的老員工留下一點點尊嚴吧!

(作者為中時報系現任記者,筆名) 

 

司馬觀點:把馬屁拍到屁股上

(江春男)

2012年 02月08日 蘋果日報

陳雲林在中共官職上屬於C咖,這是客觀事實,但《中時》老闆蔡衍明認為這種說法冒犯別人,也使他受傷害,於是下令撤換總編夏珍。他把媒體當公關,根本不知道新聞自由為何物,才會在《華盛頓郵報》專訪中,勇於自曝其短。

反踩到中共痛腳

旺旺食品集團在中國有五萬員工,台灣員工僅四千,中國市場佔了九成利潤,這是他過去併購中時集團,以及未來收購中嘉的主要資金來源,他是精明成功的商人,但他的政治態度,與其說來自經濟利益,不如說是無知。

中共對「阿拉伯之春」十分敏感,對「六四事件」這個話題避之唯恐不及。蔡老闆提到天安門大屠殺不是真的,沒那麼多人死掉,表面上替北京說話,實則踩到中共痛腳。

馬英九主張不統,蔡老闆則認為統一是遲早的事。馬英九強調台灣民主對大陸有示範作用,蔡老闆卻說中國一直在進步,台灣進步非常緩慢,好像故意跟馬英九過不去。

即使有賣身的欲望,也要講究一點技巧。蔡老闆拍馬屁拍到屁股上。國共兩黨只有尷尬,不會高興。

中時員工最難堪

老闆不讀冊,講話不衛生,隨意踩踏記者尊嚴,最難堪的是《中時》員工,不過,記者是自由業,只為自己文章負責,不必替老闆的言行負連帶賠償責任。

春節團拜,旺旺中時集團齊聚唱旺旺歌,你旺我旺大家旺,旺旺集團習以為常,中時集團極難適應。更難適應的是要到龍山寺、行天宮和十八王公廟祭拜,為什麼拜十八王公廟?因為這是當年旺旺起旺的地方,有拜有保庇。

在北海岸的浪濤聲中,大家對十八忠狗同聲一拜,那一刻,《中時》同仁似乎都對生命有了新的覺悟......。 

 

司馬觀點:蔡大亨的媒體王國

(江春男)

蘋果日報 2012年 02月07日

九七之前,香港大亨紛紛向北京靠攏,媒體也跟著轉向,為回歸祖國作好輿論工作,北京以商圍政的策略在香港很成功,這段內幕在新華社前社長許家屯回憶錄中,讀來驚心,曾幾何時,台灣也在步香港後塵。

稱六四沒死那麼多

企業家在大選關鍵時刻,一天一位輪流表態,有如表定行程,大家照表操課。如無北京這個幕後導演,光靠國民黨恐無此能耐。

不過,企業家在大陸有實質利益,台灣技不如人,只能願賭服輸,而且他們挺九二而不挺馬英九,挺政策不挺個人,留給北京很大迴旋空間。如蔡英文當選也可對她施壓。

想不到的是,旺旺中時集團老闆蔡衍明在選後接受《華盛頓郵報》專訪時,大談他的統一夢。說他等不及,希望能早日看到統一;說總編輯冒犯他的朋友陳雲林而被他撤換是咎由自取。又說他了解六四沒有死那麼多人,大屠殺的說法不真實云云。

台灣是民主社會,如蔡老闆是普通商人,即使財大氣粗,幼稚無知,缺乏文明和政治水平,也可享受他的言論自由。不幸的是,他是媒體大咖,而且正在等待中嘉併購案,此案控制23%系統台,一旦通過,旺旺將成跨媒體產業鏈上下游的超級大怪獸。

前同仁應為此一哭

《華郵》評論說,王雪紅因中國市場而積極表現政治傾向,「唯有蔡大亨傾注如此多的錢,試圖透過媒體形塑輿論」,也許蔡對這種評語還沾沾自喜呢。

最近,香港的《南華早報》因派任一位具有政協身分的總編,再度引起議論。其實蔡老闆的作法早已超過香港。套一句大陸流行的話,他有賣身的欲望,誰也擋不住。

《中時》前同仁,應為此同聲一哭。 

 

旺中仙貝

◎邱文聰

自由時報 2012-2-3

一九七六年美國西北大學的電機系教授Arthur Butz寫了一本名為「二十世紀大騙局」的書,赤裸地否認納粹對猶太的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

SayNoToIdiotBall (未驗證) ・ 2012/04/03 22:18

2012/02/17 buapiiam的部落格 作者:西海岸

台灣還有綠媒嗎?對政治很關心的泛綠選民而言,台灣沒有真正的綠媒!
被稱為綠媒的Freedom時報是綠媒嗎?40%是!另60%是派系老人蘇先生的專屬報紙。
這個報紙多年來經營手法屬於不知民主為何物的一言堂「文宣似的」報紙,(現有進步:言論廣場不敢刪批蘇大王的發言。)它會隨著風向改變:以前是扁報,現在則是蘇報。唯獨從到尾不改變的「報格」就是「打謝」,後來是「打蔡」。凡威脅到老蘇獨裁霸道的政治路者,該報上至主管、大記者下至廣告收費員皆曰可打!
然而正派台灣人發現:泛綠不能只有一個政黨和只有一家報紙,這「獨家生意」會讓它有恃無恐、專制集權、高壓統治台灣人。它頂著「唯一台人政黨」、「唯一綠媒」來脅迫人,不支持它的就是反台灣人,不讚美(包庇它的惡)就是國民黨同路人。因此陳水扁藏錢海外就得合理化為「必要之惡」,不可以說扁貪污。
目前藍媒、中媒和蘇媒都有「捧蘇共識」,天羅地網一片蘇地頭蛇萬歲萬萬歲呼聲,聽來極其刺耳。一個屢戰屢敗的老人家,自己不知要回家抱孫子養老,還搬來床舖,橫在馬路上阻擋過往車輛。以為老人家橫躺路上,這世界就會回到牛車時代?
同樣的,報紙也不可只有一家,必須另闢言論管道,只有網路部落格還不夠,必須加入實體紙本週刊或特刊形式的出版物,讓綠的大眾能夠人手一冊,和蘇媒、中媒、藍媒有所不同的論調,開闊綠的選民大視野。
老包的「新台灣週刊」復刊是絕對必要之舉。如果還要打2016選戰,泛綠應該想盡辦法出錢出力來復活老包的「新台灣週刊」。

qaulau (未驗證) ・ 2012/09/26 19:23

蔡衍明说的是事实,相反我觉得博主要改变的是意识形态的固执,还有需要真正去了解对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