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原愛工坊 讓失業原民找回自信

2011/12/22 16:42
2,579次瀏覽 ・ 4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4
檢舉

【記者鄭孟蕎、陸家豪/台東縣報導】前新興國小校長鄭漢文在職期間成立了原愛布工坊以及原愛木工坊。女性們創作各式手工布包,而男性則是製作家具,並讓失業的原住民家長可以有所發揮,並有經濟收入,穩定家庭的功能也帶來經濟效益。

記者鄭孟蕎、陸家豪/製作
 

在一九九八年到二○一○年鄭漢文擔任新興國小校長的期間,發現學生的家庭環境並不是很好,時常繳不出學費,間接影響學生的就學表現。老師們在進行全面訪視之後,發現有許多家庭問題,像是嚴重的隔代教養或是父母長期失業…等。雖然設有清寒補助,但是無法解決家庭問題以及間接在學生們身上造成心理上的挫折。
一開始鄭漢文從校園環境營造做起,引進了社區文化及永續校園的概念,並且推出「原愛布工坊」。

由原民媽媽獨力創作布包,當孩子回家看見媽媽工作的辛苦,積極正向帶動孩子一起努力,老師們發現,家長有穩定收入,學生在學業上也有很大的進步,讓學校的老師都感到十分振奮,對這樣的理念更有信心。
在二○○五年,原愛布工坊穩定了一些家庭的經濟後,開始了有木工坊的想法。先請一、兩位家長幫忙做家具。

使用自然工法,利用颱風或者是大水過後的漂流木與一些枯枝來製作,並請失業的爸爸們幫忙,打造自然教室、自然學校。桌椅、花架都使用自然工法來製作,此外這項工作也為一些家庭增添了穩定的收入。
鄭漢文表示,「原住民們流著大自然的血液,木工坊的創作者個個都是好手。一塊塊木頭在他們手上,變成了一件件不可思議的手創木製品,流露濃濃樸拙的手工味,一看就會讓人愛上。」提供工作給原民,讓他們能夠發揮自己的天賦,並留在家鄉不必遠行去工作,也讓他們擁有尊嚴與自信。

在沒有補助金的推動下是困難的,因為原委會、勞委會等認為木工坊是在學校體系之下的單位,因此在經費的方面只能向教育部申請,最後因為鄭漢文的推動,讓文化局看到努力,因此得到文建會的社區營造補助金,之後職訓局也將木工坊納入多元就業的體系當中。
永續校園的概念受到教育部的肯定,也讓許多人特地遠道造訪,讓木工坊及布工坊的作品被看見,這些訪客也為他們帶來經濟。

木工坊以及布工坊的商品大多是由觀光客親自到工坊選購,除此之外,布工坊的商品在台東機場以及史前文化博物館都有寄賣。
二○○七年,他們也將工坊和學校脫鉤,成立了原愛工坊協會,希望能夠自主經營,持續推動社區營造,並且達到穩定家庭的效果,創造在地就業的機會。




延伸閱讀


魯巴卡茲-原愛木工坊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