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村殺26婦孺「莫那魯道不是英雄」
泰雅耆老控賽德克族勾結日本
魏導:只要是人就有瑕疵
鄧相揚:開始書寫自己的歷史,形成一股運動吧!
2011年 09月12日 蘋果日報
【郭睿誠、李陳信得、陳方瑩╱連線報導】電影《賽德克.巴萊》熱映,片中被塑造成抗日英雄的賽德克族頭目莫那.魯道,在台中和平區泰雅族原住民眼中,卻不見得是英雄。因為霧社事件發生前一年,當地泰雅族部落曾遭莫那.魯道率族人及日本人進村屠殺,共二十六名老弱婦孺遇害。當年逃過一劫、如今年逾八十歲的泰雅族耆老蘇樣.瓦浪,以母語忿忿地說:「莫那.魯道不是英雄,當年他幾乎滅了我們的村,很不應該!」
原民會前主委、賽德克民族議會召集人瓦歷斯.貝林坦承,「確實有這起殺人事件!」他指出,日本人對原住民採「以番制番」,攻下哪個族群就可狩獵,逼族人征服較深山的部落。一九○三年布農族曾攻打賽德克族,造成百餘人死,而莫那.魯道打台中和平山區泰雅族,也是日人施小惠,讓原住民為其賣命屠殺同胞。
《蘋果》前進台中和平區泰雅族部落,找到八十多歲的耆老蘇樣.瓦浪,他說:「小時候聽父親描述,當年台灣很多部落都受日本統治,但我們居住的烏來歷馬部落(現台中青山發電廠附近)不願歸順。有一次部落裡壯漢外出打獵,僅剩老弱婦孺,沒想到莫那.魯道從南投帶族人及日本人偷襲,殺害二十六人。」
再來犯遭槍傷留疤
蘇樣.瓦浪回憶,當年他僅五、六歲,被母親送到樹林內,幸運躲過一劫,後來外出狩獵的族人返回時,村內已是屍橫遍野,僅十多人存活。沒多久族人得知莫那.魯道將再來犯,派六名壯漢在白姑大山守候,雙方在山區爆發衝突,因當地易守難攻,莫那.魯道雖帶了一百多人仍久攻不下,其中五名來犯者人頭被割下,莫那.魯道還被子彈擦過右眼下方,留下傷痕。蘇樣.瓦浪指出,當時族人還對莫那.魯道嗆聲:「你應去殺日本人,不是殺自己人。」
「常帶日人打他族」
這戰役被族人稱為「青山事件」。對此,瓦歷斯.貝林則說,莫那.魯道在「青山事件」是否遭槍傷頭部,史料未記載,無法可考。
七十七歲泰雅族耆老拉娃.北湳的父親也曾參與此戰役,她說常聽父親講這些事,覺得莫那.魯道很不應該,「但畢竟當時受日本統治,或許有不得已的苦衷。」青山事件不到一年,就傳出霧社事件,蘇樣.瓦浪的兒子不拉斯.蘇樣指出,這些事情如果沒傳承下去,可能會漸漸失傳。
《賽》片顧問郭明正說,代表莫那.魯道家族對外發言的露比.馬紅,是莫那.魯道女兒的養女,今年七十一歲的她說,小時候沒聽過這件事。台灣大學人類系助理教授王梅霞指出,文獻對所謂「青山事件」沒過多著墨,口傳歷史,失真率較高。一位不願具名的學者則說:「早年莫那.魯道常帶日本人攻打其他族,沿中央山脈北打到南、高海拔打到低海拔,很多老一輩泰雅族人都知道這段往事。」
「為了生存受操弄」
《賽》片歷史顧問邱若龍證實,「早年莫那.魯道的確有帶人去攻打其他部落。」電影或許把他描述得像正義使者,但畢竟是電影手法,當時時空環境下,原住民為生存會受日本操弄攻擊其他族群,但他認為電影鎖定霧社事件,至少在那個時間點,莫那.魯道是英雄,如果電影能讓更多人關注原住民歷史,就達到意義了。
日人送味噌 原民當大便
2011年 09月12日
滿清政府在甲午戰爭敗給日本,雙方於一八九五年簽訂《馬關條約》,台灣、澎湖等地割讓給日本。日人大舉進駐台灣後,原住民被迫往山裡躲,對日本統治造成極大威脅,日本除採取「以番(原住民)治番」模式,用武力收服拒降部落,也實施懷柔政策。但在語言不通、文化迥異的時空環境下,一盒味噌、一瓶醬油,都可能引爆嚴重衝突!
霧社事件或可避免
曾在台中市和平區公所服務、目前投入文史工作調查的羅達訓指出,原住民生活很困苦,吃東西只有鹽調味,根據老一輩描述,曾有日本人送來味噌、醬油示好,但雙方語言不通,原住民以為日本人竟送來「大便」及「血」挑釁。
雙方「雞同鴨講」,有原住民覺得日本人帶這些東西來「觸霉頭」,結果憤而殺害對方,原本想釋出善意的日本人因此枉死刀下,族群間衝突也更加擴大。
台中市和平區泰雅族耆老蘇樣.瓦浪回憶指出,以前聽家中長輩說起這些衝突事件,現在看起來很不可思議,後來也有長輩反省認為「不應隨隨便便出草,就把日本人殺了!」如果當時能消除這些文化、溝通上的差異,「或許霧社事件就不會發生」。
參山國家風景區管理處梨山服務中心解說員楊文龍表示,過去還曾聽說日本警察在山區發現櫻花鉤吻鮭,看來跟日本的魚很像,因不知這是台灣特有魚種,就直覺認為是原住民偷來的。
國寶魚也曾惹誤會
楊文龍說,原住民雖百般解釋,日本警察還是到部落大肆搜查,但找不到任何事證,最後只能解讀成「魚是從飛機上掉下來」,這些狀況現在聽來令人啼笑皆非,但在當時環境下的確釀成許多遺憾。
◎記者郭睿誠
霧社事件小檔案
時間:1930~1931年間
地點:台中州能高郡霧社(現南投縣仁愛鄉)
起因:當地賽德克族遭日本人壓迫,趁運動會發動武裝反抗行動
過程:「台灣總督府」投入大量兵力討伐賽德克族,戰役超過40天
結果:日方以優勢武力轟炸,莫那.魯道見大勢已去,在斷崖上自殺
死傷人數:日本人及原住民合計近千人死亡
紀念活動
.設立霧社事件紀念公園
.中央銀行在2001年發行莫那.魯道紀念幣
.描寫霧社事件的電影《賽德克.巴萊》今年9月上映
資料來源:《蘋果》資料室
青山事件小檔案
時間:1929年底至1930年初
地點:台中與南投交界的白姑大山
起因:莫那.魯道帶領賽德克族人及日本人到台中烏來歷馬部落(現青山電廠),殺害26名泰雅族婦孺,僅10多人逃過一劫
戰役狀況:泰雅族人為報仇,6壯漢力抗上百名賽德克族,賽族多人傷亡,莫那.魯道受傷敗逃
結果:莫那.魯道允諾不再侵犯,事隔一年左右,南投傳出霧社事件
資料來源:泰雅族耆老蘇樣.瓦浪、拉娃.北湳
口述傳歷史 誰說才是真
2011年 09月12日
台灣原住民文化沒有文字,歷史傳承只能靠耆老口耳相傳,不但容易出現斷層,失真率也很高。文史學者認為,姑不論莫那.魯道功過,或許透過電影《賽德克.巴萊》的熱潮,讓更多人願投入重建原住民歷史,探尋原住民的歷史定位。
容易出現斷層落差
自然科學博物館前主任、人類學專家何傳坤說,原住民不像漢人有文字傳承,食衣住行等文化只能靠長輩口耳相傳,但一件事傳到第十個人,可能變得不一樣,而且還衍生「誰說的才是真的?」等問題。
何傳坤認為,有些族群是平權社會,但有些原住民族群是父權社會,知識僅男性才能分享,造成文化傳承的中斷,尤其同一種族群分散在不同部落,更會出現落差。
投入泰雅族文化調查工作十年的羅達訓舉例,過去調查泰雅族起源時,包括新竹尖石鄉、桃園復興鄉、新北市烏來地區的泰雅族,都認為泰雅族是源於南投瑞岩部落。
但大安溪流域的泰安及台中和平達觀地區的泰雅族人則堅稱,泰雅族是源於新竹與苗栗一帶的大霸尖山。
有賽德克族血統的東華大學助理教授蔡志偉說,其實從長輩傳遞而來的訊息有限,無法得知先人的生活及文化點滴,十分可惜。
電影熱帶動尋根潮
多名專家學者都一致認為,原住民文化史料的調查還有一段很長、很辛苦的路要走,或許透過電影熱潮,讓更多人願意協助探尋或現身說法,還原原住民歷史。
◎記者郭睿誠
魏導談主角的英雄爭議/「只要是人就有瑕疵」
自由時報2011-9-13
〔記者楊菁菁、謝文華/綜合報導〕「賽德克.巴萊」主角莫那.魯道在霧社事件發生前一年,率族人及日
PeoPo 討論區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莫 那 魯 道 從 親 日 到 抗 日 2011/09/13
隨著賽德克‧巴萊上映,莫那魯道的親日與抗日態度,也受矚目討論。其實對當時的莫那魯道或其他原住民領袖而言,日本人只是雙方有利時可以合作,必要時也可以翻臉的不穩定盟友。
一八九六年時日本逐漸領有臺灣平地,一八九七年,日本深堀大尉率隊進入中央山脈,被托洛克社(或寫成土魯閣)原住民 (即現在所稱的德魯固族人Derlugu) 所殺。日人則策動賽德克族馬赫坡社戰士,協助反攻托洛克社,加深了各部落間的敵對。
這一年莫那魯道(Mona Rudao)15歲。莫那魯道一八八二年出生於霧社馬赫坡社的賽德克人部落中,是馬赫波首領魯道巴伊 ( Rudao Bai )的長子。這個部落和許多古代崛起的邊區民族一樣,因為能及抓住時代變化,與強大入侵的政治勢力配合,而逐漸壯大。18歲時莫那魯道已長成186公分的魁偉勇士,少壯時即善於戰術,曾多次出草成功。擁有牛隻甚多,經常宴客,恩威並施,手腕高明,威鎮諸部。他的父親魯道巴伊,提前傳位,由他擔任頭目。
莫那魯道27歲時,明治42年(1909年),日警強力主張馬赫坡駐在所巡查班長近藤儀三郎娶莫那魯道的妹妹狄娃斯魯道(Dewas Rudo)。這一年道澤社(今松崗)也遭日軍出動砲隊,聯合原住民勇士攻擊。
明治44年(1911年),30歲的莫那魯道,參加「蕃人日本內地觀光團」,被招待前往日本參觀武器製造。他見識到「內地」的強大。莫那魯道內心極震懾,返台後向族人說:「日本人比濁水溪的石頭還多,一旦起義反抗,就要有必死的覺悟」。但他也漸知如何靠切斷電話線等手法,與日人抗爭。
隨著自己多次攻擊鄰近各部落,莫那魯道的危機感日增。近藤儀三郎在大正6年(1917年)被調到花蓮,2個月後失蹤,狄娃斯回到馬赫坡社。雙方不信任感倍增,關係惡化。莫那魯道曾開始在大正8、9、14年(1919年、1920年、1925年)三次藉機動員幫助軍警,同時也秘密召集各部落頭目會議。
1920大正9年,他和其他部落的勇士,再協同日軍攻擊撒拉矛群(今梨山),父老相傳,此役莫那魯道手下勇士有5名被獵首,自己也被槍傷臉部,攻擊部隊損失慘重。又被對手譏諷「既然你有本事,該去殺日人,別再來殺同胞」都使莫那魯道羞慚難當。自從撒拉矛群回馬赫坡後,莫那魯道發現,即使他為日人做了這麼多,在日人面前,他仍無發言權。戰後莫那魯道曾向霧社警察分室主任抗議,遭日警列為,必須嚴密監控的頭目。
1930霧社事件後,這些曾被莫那魯道攻擊的各社,轉為親日,開始報復馬赫坡社及其盟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