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正校友將農產變身時尚保養品

文字-A A +A

(記者林博文/嘉義縣報導)古早時期,阿嬤用來洗臉的洗米水,隔壁姐姐用來敷臉的絲瓜露,當傳統農產遇上時尚美容保養品會擦出什麼樣的火花?來到中正大學就讀的都市小孩李坤陽與何佳霖,當初因為一片鳳梨田的感動,在26歲那年自創品牌「北緯23.5」,跑遍台灣尋找來自大地的恩惠,將各地農產打造出天然的保養品,要讓使用者在感受這份土地滋養的同時,也能體會台灣農人為這塊土地揮灑的辛苦汗水與濃濃的鄉村情。

中正大學企管所校友李坤陽、何佳霖,在研究所二年級下學期時,因為他人一句「學企管,怎麼不嘗試做品牌」,讓他們決定創業。回想初次從台北到嘉義求學,一望無際的稻田與鳳梨田,傍晚時紅澄澄的夕陽緩緩沈入地平線,這般景象對從小在都市長大的他們來說是一個難忘的體驗。「中正附近有很多鳳梨田,還記得賣鳳梨的阿伯每次都削了好大一顆鳳梨,非常甜而且一顆還賣不到五十元。」何佳霖說,儘管鳳梨滋味甜美,但一整天所賣無幾,農人付出的辛勞與得到的回報不成正比。

李坤陽更說,在北迴歸線走過的土地,只有台灣能種植出這般豐富的農產,「想要讓農民辛苦生產的好產品,讓更多人知道。」於是他們提出以台灣農產為原料的MIT保養品「北緯23.5」,並獲得教育部大專畢業生創業服務計劃35萬元的經費補助。當李坤陽與何佳霖著手進行創業計畫後,對農業一竅不通的他們為了找到適合的原料想盡辦法,李坤陽說:「花了五個月的時間研究,像是跟農會接洽、搜尋資料,將以前不懂的農法、作物產季與各地農產查清楚。」甚至是親自到產地拜訪農人,希望尋求合作的機會。

然而創業之路沒有想像中的容易,在創業初期,因月收入不到兩萬元讓他們一度萌生放棄的念頭。「後來想想才不到一年就放棄,對創業來說太早,而且產品的行銷也做得不夠多,所以決定拿出兩百分的努力堅持下去。」而初期更是為了使用「唯有蟲咬過葉子」才會散發果香的台灣特有「東方美人茶」,即使不斷被擔心受騙的農人拒絕,他們仍然花了半年的時間四處走訪、跟農人「搏感情」才成功取得信賴。最後透過中正大學育成中心配合的生技廠幫忙,他們終於研發出第一罐大受好評、半年狂售千罐的「東方美人茶洗顏霜」。之後也陸續研發出以富含天然凝膠的桂竹、米粹、酪梨及紅薏仁為原料的多項保養品。

李坤陽、何佳霖也將拜訪農村的所見所聞,寫成文章發佈在部落格上,何佳霖說,印象最深的是提供米粹原料的一對七年級建築師夫妻,放棄化學肥料帶來的高收益,堅持使用自然農法種植稻米,只為了做對土地、對大家都好的事,「他們帶著綠色夢想的堅持,親自下鄉種田、不吃苦的態度,帶給同是七年級生的我們很大的衝擊。」

兩年的創業過程,一路走來歷經許多風雨,但對李坤陽與何佳霖來說,這只是圓夢的一個過程,透過親自研發的產品,將農人背後努力耕耘的故事告訴每一位「北緯23.5」的使用者,才顯得有意義,也希望能將這份對台灣農業的「疼惜」傳給每個人。

圖說:李坤陽與何佳霖自創「北緯23.5」品牌。

FB留言板

PeoPo 討論區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0

加入時間: 2008.10.31

kcl137

加入時間: 2008.10.31
2,922則報導
336則影音
1則OnTV

作者其他報導

失智老人天冷路邊倒 警民聯手助返家

2014-12-26
瀏覽:
4,231
推:
0
回應:
0

美籍男子手機遺失 警「落英文」通知失主領回

2014-08-01
瀏覽:
4,093
推:
1
回應:
0

梅山嘉年華活動 創意料理競賽

2013-12-29
瀏覽:
4,159
推:
0
回應:
0

關懷弱勢學童 百貨傳遞耶誕情

2013-12-16
瀏覽:
3,699
推:
0
回應:
0

南華教師許偉庭獲頒國際發明獎

2013-12-16
瀏覽:
4,346
推:
2
回應:
0

藝人來嘉相見歡 明星二手衣助華山獨老

2013-12-15
瀏覽:
3,572
推:
541
回應:
0

師生歡樂歌喉讚 南華飆歌競藝High翻天

2013-11-29
瀏覽:
2,902
推:
0
回應:
0

參與鰲鼓濕地森林園區工作假期人員反映熱烈

2013-11-29
瀏覽:
2,463
推:
0
回應:
0

稻米產銷加工及經營技術研討會

2013-11-28
瀏覽:
2,825
推:
0
回應:
0

102年度師資培育大學主管聯席會議

2013-11-26
瀏覽:
2,918
推:
1
回應:
0

中正校友將農產變身時尚保養品

搜尋表單

目前累積了189,028篇報導,共12,907位公民記者

目前累積了189,028篇報導

12,907位公民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