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工作證制度該不該上路?從澳洲經驗看台灣的下一步
文 / 錢薇真
在與兒童共事的各類職場中,保障孩子安全的第一道防線,往往來自於制度性的把關。然而台灣目前尚未有明確的「兒童工作背景審查制度」,也沒有全國統一的「兒童工作證」。近期,有民間團體呼籲設立「兒童工作證」,引起社會對兒童保護議題的重視。
本篇報導將從澳洲的「Working with Children Check(WWCC)」制度出發,解析其實際運作方式、優缺點與台灣引進的可行性。
澳洲 Working with Children Check 是什麼?
「Working with Children Check」是澳洲各州政府推行的一項背景審查制度,針對所有從事與兒童密切接觸工作的個人所設計。

(📷 圖片1 :澳洲新南威爾斯州的WWCC(兒童工作證)網站宣導頁面。)
以澳洲新南威爾斯州(NSW)為例,其申請流程如下:
- 線上申請:官方申請入口
- 現場驗證身份:攜帶證件前往 Service NSW 服務中心。
- 繳費:有償工作者申請費用為 105 澳元,志工免費(截至今日為止)。
- 審查範圍:包含性侵、性騷擾、家暴、兒少保護記錄、法院判決與警方調查資料
- 有效期限:5 年,期間持續監控,如發現風險會撤銷資格。
審查合格者將收到一組 WWCC 號碼,機構可透過官方網站驗證其有效性。詳細說明可參考:NSW官方網站
制度的優點?
對失職的紀錄者設下第一道門檻,避免兒童與其機構組織暴露在潛在危險中。有效提升人民對兒童教育機構或教職人員或活動單位的信任。即使轉換機構或轉換其他相關工作,該人員仍需持有效證明,難以「躲過系統」繼續從事相關工作。
潛在挑戰與限制?
必須兼顧人權保障與兒童安全,不能無限制揭露個人過往紀錄。包括資料庫維護、跨機關合作與資訊更新,政府須有長期規劃與預算。雖然能查出已知紀錄,但無法預防尚未被揭發或未入案的潛在危險行為。
台灣如果推行「兒童工作證」制度?
台灣雖有刑案良民證,但缺乏與兒童接觸工作者的背景透明。WWCC制度若能在台灣執行,也許能提升對未成年人的保護層級,避免不當人員反覆跨機構任職而不被察覺。
兒童無法選擇與誰互動,我們可以選擇給他們更安全的社會環境。
澳洲的 Working with Children Check 展現了預防勝於補救的制度價值,值得台灣借鏡。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