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面對地震威脅,我們該如何預防與降低災害損失?

2025/03/31 09:47
28次瀏覽 ・ 0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0
檢舉

 

地震是一種無法預測的自然災害,但只要掌握正確的防災知識與應變措施,就能有效降低地震所帶來的損害與人員傷亡。隨著地震活動頻繁,民眾應高度重視地震防災觀念,從日常生活中建立起正確的危機應對能力。

地震前的準備:防患未然是關鍵

在地震發生前,家庭與機構應定期檢查建築結構安全,確認屋內傢俱是否固定牢靠。書櫃、電視、熱水器等重物應加裝防傾倒裝置,以防地震時造成傷害。此外,每戶家庭應備妥緊急避難包,內含飲水、食物、手電筒、哨子、藥品、收音機與基本生活用品。

同時,也應預先規劃家庭避難路線與集合地點,讓每位家庭成員都熟悉逃生動線。定期參與社區防災演練亦能提升面對突發情況時的應變能力。

地震發生時:冷靜應對保平安

當地震發生時,應立即採取「趴下、掩護、穩住」三步驟:迅速趴下以降低重心、尋找堅固桌椅等物遮蔽身體、緊握固定物品穩住自己,避免被震動推倒或飛散物砸傷。若身處戶外,應遠離建築物、電線杆與大型招牌,前往空曠地區蹲下並保護頭部。

若正在車內,應減速停靠在安全處,暫勿下車。搭乘電梯時則應立即按下每一層樓的按鈕,盡速離開電梯。

地震後的行動:保持警覺防二次災害

地震結束後,應立刻檢查自身與周圍人員是否受傷,並關閉瓦斯與電源,避免引發火災。慎防餘震,避免進入受損建築物。透過收音機或手機獲取政府發布的最新資訊,聽從疏散指示。

如需撤離,應攜帶緊急物資前往指定避難地點,並留意山崩、土石流、火災等次生災害的可能。

全民防震,從日常做起

防震不僅是政府與救難單位的責任,更需要全民共同參與。落實地震防災教育、提升公共建築耐震設計、加強社區防災訓練,才能在災難來臨時將損失降到最低。

唯有全民齊心、平時就做好準備,才能在地震來臨時保護自己與他人的生命安全,打造更具韌性的社會環境。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