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入境敬俗、神愛鄉親」金崙聖若瑟教堂走在地風,聖母搖身一變成為排灣族原住民!

2025/02/01 12:19
118次瀏覽 ・ 0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0
檢舉
Video Player is loading.
Current Time 0:00
Duration -:-
Loaded: 0%
Stream Type LIVE
Remaining Time 0:00
 
1x
    • Chapters
    • descriptions off, selected
    • subtitles off, selected
      照片

      ▲以排灣族文為主軸的聖若瑟教堂,是傳承部落信仰與文化給下一代最好的場域。(圖/記者周厚賢攝)

      【記者周厚賢/太麻里報導】

      西元1626年當西班牙人從台灣北部設立諸聖教堂開始,從早年的西方傳教士在四百年間從北向南、由西向東的帶入天主教教義宣揚教義並建立哥德式的教堂,一步步將神愛世人的信仰灌輸在台灣各地。其中,天主教位在台東金崙的教堂卻一改常見莊嚴肅穆的白色式建築,卻展現裡裡外外洋溢排灣族建築黑色為底色樣式的風貌,為此這所名為聖若瑟教堂被列為全球三大黑教堂之一,而成為遊客在金崙駐足時必參觀的景點。

      照片

      ▲先後兩次在台十八年的印尼籍蔡恩忠神父,在將金崙老教堂拆除改建時聽從部落長老的心願而完全以排灣文化特色而建構。(圖/記者周厚賢攝)

      「當年決定要修建金崙老舊教堂時,與當地部落的長老溝通時她們非常希望能保有排灣族文化的元素」兩次派駐來台灣十多年的蔡恩忠神父表示,隨著漢人在台東定居日益增加而帶來生活習慣的變貌,讓排灣族新生代忘記了先祖的文化與精神樣貌。所以接受長老們的請託,蔡恩忠神父將老教堂拆除改建時完全以排灣文化特色而建構,聖堂內所有物品以文化藝術品結合為主體,依排灣族意象為主並結合了信仰、傳統文化、耶穌、聖母、聖若瑟像..等皆入境隨俗著排灣族傳統服飾。此外,大門、彩繪窗、祭台、聖水杯等大小物品也都也有排灣族的圖騰。更讓族人感動的是教堂內的大小十字架,耶穌的容貌身材類似於排灣族男士,穿著排灣族日常生活服飾,如此費盡心思的變貌讓信仰的族人有認同和歸屬感,他們深信認定耶穌其為排灣族的耶穌。

      照片

      ▲從聖殿內完全展露的排灣族文化風,看見天主教尊重在地民情風俗而不拘泥形式與在地意識。(圖/記者周厚賢攝)

      「神真正的形體是何模樣恁誰都不能確切說出,但我們都深信神愛世人所以藉由原住民的形體來形塑聖母瑪利亞與耶穌,不正是讓信徒更親近主的方式」平常在教堂內解說服務的林英美說,如何讓排灣族年輕一代在信仰的過程中也能體察部落文化精神,正是聖若瑟教堂最有教育意義的啟發。每當部落裡年輕學子來到教堂後,她都一一解說教堂內各項與先祖生活與文化設計與擺設的意義,讓他們慎終追遠之際也能以排灣族後代為傲。

      照片

      ▲被列為全世界三大黑教堂之一的金崙聖若瑟教堂,從外到內都有與原住民生活文化息息相關的樣貌。(圖/記者周厚賢攝)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