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居家囤物打造「棄之可惜」獨特創作風格 藝術家倪祥重新審視被社會遺忘的事物
華岡融媒體記者/黃筠珊報導
七年級生藝術家倪祥,畢業於國立臺南藝術大學造型藝術研究所。2009年以作品《很快就補償》榮獲臺北藝術獎首獎,2012年駐村於工業重鎮的大林蒲等。今年再次受到肯定,獲選北美館「2024 TFAM年度個展」。倪祥的創作充滿個人想像,並以戲謔手法切入社會議題,呈現對時代的觀察與回應。例如:居家照護、大林蒲公害。
▲藝術家倪祥利用空閒時間捕捉靈感。(圖片來源:陳怡如提供)
獲得創作的鑰匙
「你可以孤獨的去享受創造這件事情」,倪祥堅定的說。在求學時期因為家人及個人能力等因素,踏進藝術這條看不見盡頭的田間小路。從小,母親就幫他報名繪畫比賽、寫生比賽。高中時,不僅嚮往漫畫和電玩裡的世界觀,還較同儕擅長於藝術表現,因此被美術老師寄予厚望。在受到他人的肯定之下,真正使他迷戀上藝術的原因,是完全投入其中後所獲得無法取代的快樂。
自主駐村大林蒲挖掘可能性
研究所畢業後,萌生了不急於返鄉的想法。經多方衡量生活條件,和受到藝術家許淑真對藝術社群之影響(例如:拉瓦克部落),使他堅決自主駐村於高雄市小港區的濱海聚落-「大林蒲」,開啟藝術社造的創作方式。在有限的環境與框架下,更促使他找到自己的主體性是什麼。規劃「老闆不爽-免費吃魚」、「2012大林蒲國際公害攝影大賞」等創新活動。倪祥認為,藝術家除須做到投入外,還需用作品帶出一個提醒,甚至是一項觀點,才是他身為一名藝術家對社會上的責任意義所在。
然而,駐村計畫因家人健康問題被迫中斷。倪祥搬至新北市林口,扮演起居家照護者的角色。突如其來的角色轉變,打亂他的生活節奏,創作時間也相當稀少。倪祥表示,雖身為一位照護者,但在陪病等待的過程中,仍會有手癢,想創作的慾望,好比「戰壕藝術」。士兵們在壕溝裡拿彈殼進行創作,而倪祥在病房裡拿有限材料進行藝術實踐。
捨不得丟到二次利用
透過這次照護家人而搬家的行動,促使他開始面對父親囤物症所帶來的問題。倪祥解釋,父親曾為鐵路局電務段員工,經常拾回路上被丟棄的電器修理再利用。後期情況更加惡化,演變成「捨不得丟」。導致家裡囤滿了物品,連行走都出現困難。儘管家中堆滿了物品,但每走一步都能看見父親的創意改造。像是用線將庭院前的大樹拉成直角,形成天然曬衣架。或是將兩張椅子合併成一張量身打造的U字型長椅。甚至父親的貧窮主義還告訴他,「作品材料盡量不要用買的,要用撿的」。於是倪祥在父親與囤物之間,建立「棄之可惜」的藝術風格。
▲倪祥嘉義老家受父親囤物症影響,導致行走困難。(圖片來源:倪祥提供)
垃圾再造反映社會現況
對倪祥而言,垃圾是一種可接受的死亡、文明符號化的表現。有些看似垃圾,但棄之可惜。從2022年個展《間奏請稍後》可看見倪祥運用家中囤積物進行改造、放大等,呈現垃圾的各種時態。並以親身經歷與大眾探討陪病過程和面臨死亡的無措,回應長照議題被冷漠對待的社會現況。而今年TFAM年度個展《大家都來看你了》則是它的升級版。倪祥說:「但是也還缺一點點,因為我們永遠沒有辦法幫別人代言」。在最後的體驗區,運用海棉、燈泡等材料,「妳說腳很重,是這樣嗎?」用最簡單的形式去逼近事實,呈現出試圖理解到的她。此外,展場內呈現曖昧狀態,達到「這裡好像是我家」的效果。在藝術品的佈局也充滿巧思。像是結婚區展出很多華麗的衣服及婚紗照,作品頂端還有一對被塗裝成金童玉女的新郎新娘,象徵至死不渝的愛情。
▲臺北市立美術館2024 TFAM年度個展《大家都來看你了》。攝|黃筠珊
倪祥的作品不僅呈現「棄之可惜」的獨特藝術風格,更與社會議題緊密結合,提醒大眾應重新審視那些被社會遺忘的事物。藉由藝術重新賦予囤積物的價值,尋找它們的可能性。最後,倪祥透露,今年底將會發行《大家都來看你了》畫冊,且未來若有機會回到大林蒲繼續駐村,想創作很多「空的巢」,象徵生物搬走後的狀態。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