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不僅在教室,更在窗外」培養實踐社群的永康社大
記者陳彤玗/臺南採訪報導
社大是什麼樣的存在?在這裡,教室不再侷限於四面牆之內,而是延伸到田野和花 園。對終身學習、互助合作、社區共榮相輔相成的永康社區大學來說,從社區的需求裡生長出的食農教育班,就是最佳見證。
在家庭菜園中實踐自然農法
在當前自然農業興起的背景下,臺南市 永康社區大學的王雅君講師積極推動以 「自然無毒栽種、維護生態環境、低碳 減排環境教育」為核心理念的食農教育 課程,在臺南永康、曾文、北門、新化 及高雄奇美等社大擔任講師已長達十二年。王雅君致力於提升學員對無毒植栽及生態環境意識,同時,讓學員們在實際操作中,從播種到收穫,親手體驗每一個環節。
王雅君講師。陳彤玗/攝
食農教育浪潮下的「引路人」
講解番茄幼苗的生長習性及如何種植。陳彤玗/攝
一場臺灣大學農化系吳三和副教授的演 講,成為了王雅君轉變職業生涯的重要契機。演講中,吳三和提到,以前傳統農家養家畜的排泄物、稻草還有雜草都可以作為農作物的堆肥,形成完全自然循環的體系,後來為強化產量,引進化學肥料跟化學農藥,導致緩效性的有機堆肥逐漸被農產者淘汰。王雅君深刻意識到,自然無毒栽種不僅僅是對家庭健康的保護,也關乎著整個社會的健康安全,更感悟到,「 人生短暫,何不勇敢闖一闖?」
為此,她毅然選擇辭去衛生所護理師的工作,轉職投入到有機農業和食農教育中,大力推廣健康、無毒的栽種方式。 民國八十九年於臺南市官田區創立並經營竹林有機農場、農民市集,除了在產品的質量上的嚴格把關,也常舉辦農業講座和工作坊,幫助其他有興趣的居民們認識有機種植。她堅信,能透過無毒種植來有效減少生態的負擔,讓未來的子孫也能享有健康的自然環境。
王雅君準備番茄幼苗讓學員們自行帶回種植,學員 們於下堂課程互相分享種植遇到的困難及心得。 陳彤玗/攝
無毒農法,小菜園也能大豐收!
土壤調配的教學。 陳彤玗/攝
王雅君秉持著聯合國宣傳的國際家庭年主旨:「 在變遷世界中的資源及責任」為理念, 在食農領域盡自己最大的心力。去年九月,她曾參與日本MOA國際協會(以農業、美術文化與整合醫學三大領域為宗旨的組織)的自然農法及藝術健康體驗研習, 她分享道:「 MOA鼓勵農戶以家庭菜園形式小面積實施自然農法,在完全不採用化學肥料、化學合成農藥、植物生長 調節劑、飼料添加物及人糞尿與未完熟 之家禽畜排泄物作為堆肥之前提下,只採用含有共榮植物、天敵等生態法則為基礎之方法,以防治病蟲害及雜草。這與學員們在家中盆栽、陽臺、屋頂、花園種植的面積和方式大致相同。」但這對王雅君所熟悉大面積的農園土地而言,無疑是一項巨大的挑戰。因此在課堂上,除了探討無毒栽種的知識,還將自己試栽後的經驗分享,引領學員們一同操作。
如何讓番茄長得更好、汁水更多?
一個看似簡單的問句,瞬間點燃了學員們的熱情,課堂上像開了討論大賽,聲音此起彼落!從土壤配方到病蟲害的防治秘訣,大家紛紛提出自己的見解,學員之間的情誼也愈發深厚。 每一次的教學,學員們都能真切感受到與自然的深厚連結,透過雙手觸摸泥土、細心觀察植物的成長,漸漸萌生出對環境的責任感,並將這份關懷延伸至日常生活。她同時也希望,學員們能掌握生產天然食材的能力,堅持實踐自然農法。王雅君的指導不僅是知識的傳授,更是激發了學員對自然環境的珍視。
學員共同討論、分享。 陳彤玗/攝
學習引領公民行動
自然無毒栽種的課程,不單是知識上的傳授,更是對生態環境的深刻理解與尊重。學員們時常將自己種植的成果拿到課堂上,互相分享與烹飪,也透過 王雅君經營的農民市集銷售有機產品。老師和學員們的行動,成為了社區積極改變的催化劑,也為推動更健康的生活方式做出貢獻,持續影響著更多人 參與到維護生態環境的行列中。
受到啟發的不止限於中、老年齡層,年輕族群對環學員種植成果之地瓜葉。陳彤玗/攝 境保護的熱情,也為永康社大注入了新的活力與希 望! 年僅二十五歲的施同學,曾就讀於崑山科技大學環 境工程學系。在學期間,他始終關注著環境的永續 發展。因緣際會下,透過永康社大結識了王雅君, 成為當時最「肖年郎」的學生。 施同學回憶起當時,王雅君正因無毒植栽無法傳播 給更多人知曉而煩惱,接收到老師的困難後,學主動召集有共同志向的朋友們,一同推動無毒植栽。不僅如此,這些年輕人有著一 顆創新理念的心,結合科技與傳統農業,努力開發新的種植方式,並透過社交媒體分 享自己的經驗,進一步擴大影響力。
施同施同學在自己的市民農園裡示範如何翻土。 陳彤玗/攝
終身學習、互助合作、社區共榮
學員種植有機木瓜。陳彤玗/攝
回顧社大所提倡的促進終身學習和社會責任感,每位學員都能成為積極改變的推動者,透過與他人交流和分享經驗,建立緊密的社區聯繫。永康社大真正讓學員們成為了知識的傳播者和行動的實踐者,他們的每一步都在為創造一個更美好的未來而努力。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