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流浪動物---零撲殺政策

2024/12/20 22:15
14次瀏覽 ・ 0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0
檢舉

    自2017年2月起,台灣實施「零撲殺政策」,全國公立收容所全面停止人道撲殺。為了控制流浪動物的數量,除了規定寵物得植入晶片及宣導不可棄養外,也積極將「以領養代替購買」的觀念宣傳給民眾。當然這些是不夠的,於是政府和民間團體提出了一系列政策,其中TNvR為目前少數可以有效減少流浪動物數量的方式。

    T:trap,指捕捉;N:neuter,指絕育;v:vaccine,指施打疫苗;R:return,指回至原地。誘捕流浪動物,對其絕育、施打疫苗後,再放回原地,以達到控制流浪動物數量的目的。

    然而,「零撲殺政策」也在執行時遇到許多困難。其一,由於不殺動物、領養率不高等原因,導致收容所空間越來越擁擠,環境品質也隨之下降。其二,資金、人力與醫療資源不足,動物無法確保受到完整的照顧。其三,TNvR中的R「回至原地」,不被民眾所理解,認為怎麼又把問題丟回來。

    民間動物團體「張媽媽流浪動物之家」表示,會盡力讓流浪動物在沒被領養的時候受到良好的照顧,等到有適合的家庭可以將這些毛小孩帶回家的時候再離開園區。而在醫療資源不足的情況下,會先處理較嚴重的個案,確保真正需要治療的動物及時得到救助。但這樣並不能解決收容所空間越來越擁擠的問題,所以會在假日舉辦送養會或是義賣,一些相關合作商也會支持,對於提高領養率很有效。

    「台灣動物緊急救援小組」則表示,收容所因為「零撲殺政策」很快就處於飽和的狀態,但要建新的收容所也不容易,鄰近的居民業會有所反彈。農業部要有所作為,例如:多辦認養活動、多與民間團體或其他企業配合,增加有認養潛力貓狗的曝光率,也要多跟民眾溝通,想辦法擴建收容所。在執行TNvR中的R時,是過程中較艱難的一環。在讓動物回到原處之前,都是經過絕育以及施打疫苗,不會再繼續繁殖,也會降低疾病感染的風險。

   「零撲殺政策」確實會造成一些後續問題,但不論是政府機關、民間團體,甚至是民眾,都應該要為此付出一份心力。政府應多改善法律規範,多補助民間動物團體,使他們有更多條件可以避免政策造成的負面結果。民間團體應多舉辦認養活動、多與民眾宣傳愛護及保護動物,讓民眾多了解政策內容,使他們更容易接納。民眾應積極協助改善流浪動物造成的環境問題,最重要的是不要棄養動物,多領養、少購買。

本篇報導使用AI工具協助產出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