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感超支”超給力,管他運氣不運氣!
什麼時候才是社福機構效能最佳的募款時機?答案其實頗令人沮喪:要看運氣。舉例來說,由社會局核准的基督徒救世會「2011 年家的願望」募款計劃,才剛推行就遇上日本賑災熱潮,地球村民的金援雖然令當地人心沸騰,但卻讓這套失依孩子的救援計畫,原本就冷清的捐款帳目幾乎因此而凍僵,讓人不禁擔憂:福島一震,是否讓這些本地孩子頓時也成了災民?
當然,期待解凍就不能只是思考運氣問題,或無奈地在排擠效應漩渦中打轉;自有人類以來所發展出來的互助主題,才是有效回應群體共難的老答案。在此非常時刻,民眾若願意突破原有日常支出的捐款比例,就善化與我們息息相關的社會問題來說,無非是相對積極、具建設性的作法。從事時尚產業多年的資深秀導Mimi也認同,這其實是最簡單、也最具彈性的選擇:「一天十元、一個月三百元;還有什麼比這種“無感超支”的流動方式,更值得時尚風行?」
印象大師莫內曾說:「對我而言,主題完全是次要之事;我想表現的,是存在於主題和我之間的事。」共難問題的突顯如果無法啟動關懷與互助機制,與我們世代共存的社會難免淪於失去顏色的印象畫作,或許,屆時也無所謂運氣不運氣了。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