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死亡的尊嚴與生命的尊嚴」研讀心得

2011/03/17 01:15
8,754次瀏覽 ・ 1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1
檢舉

  寫在本篇專書研讀寫作之前-活在當下-才是關懷生命,超越死亡之道。

  許多人在看完傅教授這本掀起台灣生死學熱潮的巨著時,常常會繞著臨終關懷的話題打轉,為數眾多的讀者注意力全集中在怎樣協助垂危者平靜又有尊嚴的走完這場人生大夢;雖然這也是傅教授在與死亡擦身而過後為尋常大眾所撰寫的一本生死書,其目的無非不是在其悲願下為一般大眾指出一條出路(雖然結果都是-死亡!)不過我們如果以為這本書所提供的僅是如此;那麼我們可能已經錯失了書中作者所要傳達的真義而不自知。

  事實上臨終關懷只是消極的治標行徑,而不是積極的治本方式;如果我們想要跳脫自己或親人臨終前的無奈與無助,唯有從平常的練習開始-從靜心中、從每日反觀自照中;從徹底消滅本身的無明開始;唯有如此才能從根本的罪惡感中、從紛亂的心猿意馬中見到本體自性的光明;如此也才能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地;苟能如此;就算臨終前並無他人的關懷、甚至是橫禍當頭也能泰然處之。

  我之所以會這樣說並非只是重複某些聖賢或經典的話而已;因為近十年來每天的靜心自觀中所印證的亦是如此。另外一個原因是:傅教授所提的臨終關懷只針對那些臥病在床、逐漸走向死亡的人;但是對於那些瘁死的人就無太大幫助。因此身處於這個緊張繁(煩)忙的工商社會中的我們;就算不為身後(前)事預做打算;也該為了現世平靜和樂的生活做打算;因為生死大事是我們不容忽視的重大課題。

  在傅教授的著作中曾提到有些國家已經意識到死亡教育應該和性教育同時列為學校教育的課程;本人非常同意這個看法;近代的學校教育已有相當數量的性教育課程,但是對於這個比性問題更確切會出現在每一個人旅程中的死亡教育卻付之闕如,實在是令人不解及引以為憂。

  『未知生,焉知死!』這是孔子對於生死廣為人知的名言;同樣的,承如傅教授所說『未知死,焉知生』來加以補強;則更能彰顯出生命的意義。身為一個基礎教育的工作者;我常常在回答別人為什麼不走行政路線時說:我希望當永永遠遠的洪老師—雖然現今教育似乎已經迷失於茫茫物欲及名利場中。

  現代的『老師』已經變成『牢師』(受僵硬教育制度或行政事務所綁牢)或者是『老失』(老是只有失去的惆悵而少成就的喜悅)。至於我們教育的主體-學『生』如今卻不再是真正的學『生』(君不見許多學子學死的行徑-如飄車、吸毒、自殺等行為)。

  個人以為學生之所以為學『生』是因為他們必需學習怎樣生存、生活、生育、及延續個人生命(在此指永恆生命、慧命-當然也包括此肉身數十寒暑的壽命)。而過去的教育走向往往太重視背誦等機械式的記憶,而忽略原始教育的初衷是教導孩子們怎樣在多變的原始叢林中求生存;如今人類的幼稚期已經延長到二十一歲大學畢業後才可能結束;因而我們的小孩已經無法靠自力生存,等到他進入社會後卻汲汲於名利而不知道該怎樣才能過一個高品質的生活(非指高物質享受);就因為從出生以後注意力往外馳求物質的成就;因而到了此生壽命終了,物質世界的醫生、親人及財富都無法幫助我們時,我們才驚覺此生什麼都做了,但是臨終前最需要的純精神訓練我們卻可能從來就不曾好好學習。就因此臨終關懷也才常有事倍卻功半的遺憾。

  其實死亡也是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個過程,一般人以為人的一生就在死亡的那一刻便永遠的了結;但是對一個深入內在靈性世界的人來說;這個臭皮囊只是宇宙進化歷程中的一件衣服而已,而人類眼中所畏懼的死亡其實是一個轉化的過程;對許多不瞭解的人來說固然是一個無法跨越的鴻溝,但是對一個能反觀自照的人來說卻可能是一個體驗與躍入永恆世界的無上契機。

  傅教授原本從事於哲學思想的研究;後來對各宗教也有深入的探討與涉獵;不過如果不是他本身得了癌症這個逆增上緣;或許他永遠都只是停留在學術領域中而無法更進一步驗證生命及死亡。也就因為他將病中種種的驗証以學術及較科學的口吻分享出來;因此一般對生命本體既無修行(不光是研究而已)又無宗教信仰的人也能共霑法益,當然也是傅教授的慈悲願力使然。

  我們如果想要彰顯生命的尊嚴,必需要瞭解做『人』的殊勝因緣;以胚胎生理學來說,一個人之所以有機會來到這個世界,是父親三到五億個精子中的第一名才有可能成為萬物之靈的人類;因此只要是人-不管他先天是否正常;他都是第一名、他都是最好的、在這個世界中都是獨一無二沒有人可以輕忽的完整個體;如果本此精神我們才能真正對我們接觸的人一視同仁,而身為老師的的我們也才能在輔導學生的同時也尊重其完整的自我獨力性及個別的差異性。

  以佛教的眼光來看,眾生都有佛性;是凡聖同體,在凡夫不減,於諸佛不增;一切是具足圓滿的諸佛化身,所以有這個人身是最尊貴的;因此對於擁有肉身的人類皆應尊重。所以不管我們的學生(眾生)選擇演怎樣的人生大戲;我們都應該讓他們有尊嚴的學習下去。同樣的;對基督徒來說,人是依照上帝的形像造出來的;『你的身體是上帝的殿堂,上帝就住在你裡面』因此傷害他人,特別是傷害自己的生命都同樣被視為最重的罪;因此人天生是有尊嚴的;尊嚴來自天造地設,所以想要過一個有尊嚴的生活只需再認識做為一個人的榮耀、只要每天利用一點時間讓自己內在的佛、上帝作主,那麼我們就不需要在臨終時需要那麼多人的關懷助念才能平靜安祥的離開。

  我衷心的期盼大家都能敞開心胸不只要接納並尊重他人;更要反聞聞自性-不管那個自性您稱他為上帝或是佛、阿拉、或是無限的潛能;不管您怎麼稱呼他,我以自己親身的體驗告訴您:祂確實能帶給您平安、寧靜;而且在平安與寧靜當中也才有清晰的頭腦去處理俗世的任何事;否則連身心正常無礙時都無法平靜;怎麼可能在臨終精神耗弱、身體瀕死的紛亂無意識中保持平靜與尊嚴?

  我喜歡打坐;因此接觸的人中亦都是修行者;在我的同修(學同樣方法的人)中親自目睹耳聞許多見證;這些平常有禪定訓練的朋友有的在病中微笑的平靜離開,有的毫無病痛的盤腿在帳蓬裡順利的前往他方世界;他們的離開不只不需他人的幫忙;甚至還能帶給週遭親友無限的愛力與信心;這也就是我在前面所說:活在當下才是臨終的最佳準備及關懷。

  活在當下聽起來簡單,做起來卻是千辛萬難;一個觀察過自我思緒的人一定都知道我們的思想真的如心猿意馬般的控制不住。一個習於止觀的人一定會知道我們的念頭竟然如瀑布般奔流不止。,同樣的在臨終前的思緒雖如平常一般而無兩致,不過肉體和神識分離的過程以及對世俗恩愛名利的愛戀使得心情更加的複雜與不安。我有一個有瀕死經驗的姐姐;她雖不是一個嚴肅的修行者;不過平日也有短時間的打坐及念佛;當她在被送進手術房後神識便被關進一個暗無天日的房間;這時的她神識清楚知道如果出不了這個地方;那麼便是天人永隔了;不過最後她的命還是被救了回來;我所要說的並不是她這個神奇體驗的內容,而是要說一件事實:她在養病期間告訴我:平常她都會念觀音菩薩的名號;可是奇怪的是當時頭腦雖然非常清楚,但是卻忘了念;她問我這是什麼原因;其實我很瞭解這是因為她的念力比不上業力(基督教稱之為原罪)的緣故!因此如果沒有平常甚深的練習,是不容易辦到的(特別是沒有信仰的人)因此我才會在前面說:(身、心、靈)活在當下;才是超越死亡之道。

  本書是傅偉勳先生兼俱知識性及體驗性的綜合報告;生於一九三三年新竹市的傅教授是本著悲心與願力為一般人所寫的生死書;內容包含宗教、哲學、心理學、醫學等範疇;是一本讀之能啟迪人心,關懷生命、延續人類生命視野的巨著。我相信書中的內容不止告訴我們他與癌症博鬥下身、心、靈的轉變歷程;因此我們該做的不是讚嘆而已;更重要的是要從日常生活中身體力行、反觀自照,瞭解那個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的真我,那時才能真正的活出生命的尊嚴,而當我們臨命終了時不但能平靜有尊嚴的離開;同時也能帶給周遭者無限的喜樂與平安;這是我所深信的!願與有緣者共勉。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