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中必去景點-科學博物館

嵌入:
文字-A A +A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簡稱科博館,是位於臺灣臺中市北區的公立科學博物館,是中華民國國家十二項建設文化建設項下興建的首座科學博物館。每年參觀人數居臺灣博物館第二,僅次於國立故宮博物院,平均三百萬人次左右,是最受歡迎的自然史博物館。

除了本館與植物園,科博館同時管轄位於中臺灣的九二一地震教育園區、鳳凰谷鳥園及車籠埔斷層保存園區等館外園區。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佔地約8.9公頃,該館館區由科學中心、生命科學廳、人類文化廳、地球環境廳四個場館與太空劇場、立體劇場2個劇場共同組成。同時佔地約4.48公頃的植物園與本館間以西屯路為界。科博館的館外園區包含臺中市霧峰區的九二一地震教育園區、南投縣鹿谷鄉的鳳凰谷鳥園及竹山鎮的車籠埔斷層保存園區,為科博館的派出中心。

科博館也自國外博物館引進博物館志願人員的做法,使博物館在正式工作人員不足的情況下,仍可為參觀者提供良好服務。該館在原有博物館學季刊的出版工作之外,也與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合作成立博物館研究所。[2][3]

1981年,成立「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籌備處」,聘請國立中興大學理工學院院長漢寶德主持籌備處。工程分四期建設完成,第一期:太空劇場、科學中心,第二期:生命科學廳,第三期:中國科學廳(後改為人類文化廳),第四期:地球環境廳。
1986年元旦,第一期科學中心與太空劇場,連同行政中心、戶外庭園完工,對外開放。
1988年8月,由英國設計師葛登納(James Gardner)設計,英國Beck and Politzer公司製作的第二期工程生命科學廳完工。
1993年,第三、第四期工程的人類文化廳與地球環境廳、連同鳥瞰劇場、立體劇場及環境劇場等設施,同時落成。
1995年,成立「財團法人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文教基金會」[4]。
1998年,依《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自然學友之家設置要點》陸續於本館、澎湖(2001年)、蘭嶼(2003年)、金門(2006年)成立自然學友之家。
1999年7月23日,臺中市政府將科博館後方的54號公園預定地,交由科博館規劃建設成植物園。
2004年9月21日,九二一地震教育園區對外開放營運,隸屬於科博館的一個展館。2007年全區對外開放。
2007年11月,承辦在宜蘭縣、南投縣、嘉義縣、臺南縣、高雄縣、屏東縣、臺東縣的「自然史教育館[5]」業務。
2008年5月21日,地球環境廳地下一樓的SOS劇場正式啟用,是美國以外第一個引進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開發的球面科學展示系統的博物館。
2011年,車籠埔斷層保存園區重新動工(車籠埔斷層槽溝保存館、地質科學館)。
2012年2月,教育部制定《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組織法》。
2013年元旦實施《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組織法》,國立鳳凰谷鳥園納入科博館,更名為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鳳凰谷鳥園生態園區。車籠埔斷層保存園區完工,5月正式營運。

科學中心

1986年1月開放,由地下一樓的達達的魔法樂園(友達光電捐贈),二樓的半導體的世界(台積電捐贈),三樓的宇宙奇航,四樓的物理世界(台達電捐贈),五樓的幼兒科學園五個主題所組成的互動式展區。另設有一個演講廳。

劇場區

太空劇場於1986年1月開放,內部為傾斜30度、直徑23公尺的半球型設計,共300個階梯式座位,主要設備有星象模擬系統(日本五藤光學研究所開發,含8部大型幻燈機、45部小型幻燈機以及高解析度單槍液晶投影機)及全天域電影放映系統(由加拿大艾美公司設計,以15,000瓦的強光及180度魚眼鏡頭將超大70毫米的影片放映至傾斜的圓頂天幕,畫面清晰穩定達銀幕的86%)。另外還有立體劇場、環境劇場(已關閉)、鳥瞰劇場(已關閉)、SOS劇場(暫停開放)。

其他展區還設有科學教室、國際會議廳(藍廳與紅廳)以及自然學友之家,開放9歲以上觀眾免費入場自導學習。

生命科學廳

生命科學廳
生命科學廳一樓恐龍時代展示區

1988年8月開放,共有十三個主題展區。以下列舉展區以及該區具代表性的展示物。

眾妙之門:生命科學廳的入口,有一個兩公尺高的巨型水母。呈現自然世界的精妙。
生命的起源:有一小型的立體造景,透過火山噴發、座位的震動來展示38億年前的地球。
植物的演化:分為室內和戶外,在戶外以各種植物展現植物演化的過程。
生命登上陸地:有四個生物模型,展示了爬蟲類自水面出現、登上陸地的進程。
恐龍廳:有一個巨大的機械暴龍,能做出彎腰、咆哮等動作,以及竊蛋龍、劍龍等各種恐龍模型,另有一個穿戴綠色外衣的恐龍警告人類環保的重要性。早期有腕龍的骨架模型,現已退休。
生命征服天空:展示風神翼龍、始祖鳥等早期的飛行生物。
滅絕:此區說明生物的滅絕現象,以及瀕臨滅絕的生物。
哺乳類的演化與適應:展示各種不同哺乳類動物如北極熊、長頸鹿的模型。
人類的故事:展示南方古猿、尼安德塔人、智人等人類演化的過程,露西的發現,並以山洞造景來模擬史前生活。
我們的身體:自2006年開始推出的常態展,展示人類生、老、病、死的過程,包括懷孕、人類老化的過程、各式醫療器材和對遺體的處理方式,並展現生命的價值。
數與形:位於地下一樓,展示自然中的數學與形狀。(2022-2023年進行展示更新工程)
彩色世界:位於地下一樓,展示大自然的光線與色彩。(因數與形展區進行展示更新,暫停開放)
大自然的聲音:位於地下一樓,展示大自然的聲音,包含各種樂器和動物的叫聲。(因數與形展區進行展示更新,暫停開放)

人類文化廳

高雄茄萣鄉的萬福宮於1987年拆除重建,科博館收藏原建物並設置於人類文化廳。

1993年7月開放時為「中國科學廳」,2007年11月更名為「人類文化廳」;共有中國醫藥、中國的科學與技術、農業生態、古代人說故事、漢人的心靈生活、大洋洲(藏品由劉其偉與劉寧生捐贈)及臺灣南島語族等七個主題。

地球環境廳

1993年7月開放,包含鳥瞰、環境、立體三大劇場以及微觀世界、芸芸眾生、臺灣自然生態與礦物展示等四個主題展區,鳥瞰、環境劇場已於2022年5月關閉。2008年引進球面科學展示系統(SOS劇場),透過一個直徑173公分的球型銀幕介紹動態的地球。地下室自2022年起進行展示更新工程,暫停開放。

特展室

於場館一樓設有4個特展室,不定期舉辦相關特展。

科學中心一樓設有智能商店,需購票進入才能消費。
生命科學廳二樓設有麥當勞餐廳,不需購票即可進入消費。
地球環境廳與人類文化廳出入口(西屯路出入口)旁,設有石尚自然探索屋,亦有餐飲可消費。
第三停車場(西屯路停車場)B1設有紙箱王餐廳,提供紙火鍋及各式的親子套餐。

FB留言板

PeoPo 討論區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0

加入時間: 2024.06.05

yuch0226

加入時間: 2024.06.05
2則報導
2則影音
0則OnTV

作者其他報導

1:13

台中孔子廟:傳承與弘揚儒家思想的聖地

2024-06-17
瀏覽:
2,407
推:
0
回應:
0

台中必去景點-科學博物館

搜尋表單

目前累積了189,013篇報導,共12,907位公民記者

目前累積了189,013篇報導

12,907位公民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