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文組的孩子怎麼了嗎!?給高中生一個探索機會
媒體報導,今年度大學申請入學分發交叉比對發現,成大歷史系分發人數為零;頂大中文教師批很過分,直接到高中開半導體班;家長說,現在誰想讓孩子念文組!? 引起教育界與家長討論,但念文組的孩子怎麼了嗎!?
有時候我們總是在盼著溫度能帶給這個社會力量;投入在社會現場也發現,情感的投遞往往都是引領著前方燈塔的角色。確實;世界上走到需要科技與技術來帶領。但,這個社會,也因科技造成了冷漠、對立甚至是世代畸形。
400年來的台灣的社會陸續加入許多人種;建立了一套科學管理。引進了耕牛、導入了寒帶國家的糧食儲存接著再走進現在醫療技術。漸而取代了這塊海島所產生的熱天型態,獨創開出自己天下。
科學的引進。其實也就是一種觀念。就像當年馬偕來台,其實也不是醫師的他。但卻能以他的視野拔了許多台灣人的牙,建立了公共衛生的觀念。
台灣人的視野到底在哪裡;又或許說,台灣這塊島嶼該產生有的文化內容到底在哪裡。
1930年代國際氣場是社會主義與資本國家在抗衡;沒有辦法否認的是,當年社會主義的浪漫依舊是解決當前封閉社會的藥劑。台灣站在這一波的浪潮下,雖是掛帥於資本主義,但造就了幾批革命政治家卻是戰前吸著社會浪漫思想的經典而長大。從結果來看,這批人接手殖民地,重新再戰後分配資源。
不說李登輝了,蔣經國就是受過共產訓練的政治人物。其實,蔣經國年輕時曾被蔣介石送到蘇聯。1925年當時年僅15歲的青年蔣經國就在蘇聯半工半讀12年。接受了大量馬列主義、更進入蘇聯列寧共產主義青年團。蔣經國以俄語學西方革命史、政治學和經濟學。當年中國前主席鄧小平是蔣經國共青團的小組成員組長。之後蔣全家被共產黨趕到台灣來;他能承認嗎?
先不論蔣經國功過,但他在台灣治理的期間,重新分配資源,從媒體形象來看,他一直追求簡單樸實。他思想與民眾聲望,遠大過於父親蔣介石。
思想是人類最重要的資本;這個思想的前身是從軌跡、脈絡加上情感所轉而得思考。思想,就是將所想去實踐與行動。當沒了社會沒了人文與思想;這個社會只剩固定機器在轉動,我們無法解決因人的習慣而產生的思想舊例。好吧!若是以一個多元所組成的資本社會,期待應該是「多元的專業」帶著不同的角色鞏固在社會群體裡形成三角互拉關係。
回過頭來說,台灣人與這塊島嶼和華人社會存在歷史上一直是相互推扯。是,我拉遠了。但只要從16世紀看中國南方沿海的移民,不論新加坡、菲律賓、馬來西亞、印尼、越南甚至到太平洋島嶼夏威夷、關島等。觀察這些移居華人的特性,依舊還是「僅守本分」掌握經濟還是華人社會最主要的脈絡。天生的帶有「控制經濟的領袖者」但,對於掌權似乎不太興趣。
但,台灣。是一個佔滿九成華人的移居島嶼。對比其他國家,台灣華人不是少數族群,而是制霸的那一方。那台灣該用什麼角色面對閩南華人第一支海外移居的國家!?華人以家為天下若是天性,又該用怎麼的型態建立這塊島嶼的思想。產生出這塊島嶼真正的移居思想,超越了華人既有的天性。
台灣人才培育的訓練,從日治時代的醫科建立成金字塔至今幾乎沒斷過;這也讓台灣社會單一的將菁英集中在一個領域。1960年代開始,政府推動外銷出口,導入加工出口區,進而從一級產業轉推向現在技術加工出口。
這歸功於台灣的「代工」推向台灣走向世界的關鍵。
多元專業的整合已經是世界上的趨勢;科學的觀點應是組合所碰撞出的火花,科技素養能連結出具有創意思考產生。在這個人人批評沒思想被數位引導社會;難敵AI就是個潮流。但光靠技術的台灣加上呈現一面倒的學群。要拿什麼碰撞出自己的軟實力!?有思想能推動台灣在走更前一哩路嗎!?
台灣社會到底有什麼!?在我實際的推動青年社會參與經驗告訴我,高中生對於自己未來志向依舊還是探索階段。誰該給這個社會建立多元的職業與專業支持與尊重,誰又該給孩子建立一個多元的職涯探索發展。只要能將選擇交給他們。才是生活在這塊島嶼的人們,該有的自信。
作者為:教育文化工作者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