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來體驗生命的溫度與故事的魅力
每個人都像一本書,有著動人的故事,值得再三回味及品讀。原本以為自己走過兩次開顱手術、經歷血液透析及20多年復健的過程,堪稱經驗「豐富」,創造生命奇蹟。但,當我走出舒適圈,參與更多的學習、活動團體,眼界漸漸開闊,人際慢慢開展後發現,每個人的生命之「書」各有風華,都不容易,都是奇蹟。
今天,我想來談談「竹松社大公民記者課」帶給我的成長與收獲。
加入課程兩個學期下來,讓我更深度的去閱(悅)讀新竹在地人物及土地的故事,並從中獲得個人的感動與成長之外,也讓我更加的瞭解自己本來的面相及發現(開發)自己不知道的其他潛質。
寫了3、40年的日記,當了10多年的故事媽媽,經營20多年的部落格,我一直知道自己擅長彙整、構思並以文字記錄及表達的專長,但,別以為這便是成為記者的本錢,寫報導和心情札記是完全不同的事,新聞必須站在客觀角度呈現,但日記大多是主觀的抒發。
再加上腦刀後留下行動不便的障礙,也成了我的限制,記者要能上山下海、卡位搶麥、反應靈敏、移動迅速...等特質,我一樣也沒有....
看見同學們的作品取得On TV的亮眼成績,老實說,我也會有壓力及嫉妒的心理,經過自我覺察及梳理後,我發現自己不是做「記者」的料,但,我還是很喜歡做記錄,而且是以自己的感受、心得為主的那種,文字也好,影像也罷。我喜歡聽/說故事,這也是我當初參加公民記者社的主要原因。
雖然比起「記者」我覺得自己更像個「部落客」,但思考之後,我還是喜歡自己的風格,也下定決心繼續用自己舒服和喜愛的方式來記錄就好,沒想到當我得出這個「領悟」時,卻接獲PeoPoo傳來欲引用我採訪將軍村報導的好消息,得到一個驚喜的「禮物」。
當我在群組裡分享自己的心情轉折時,許麗珍老師以一位資深記者的經驗回覆我,她表示記者有很多的樣貌,沒有人規定記者一定要長成什麼樣,我們不用做別人心目中或印象中的記者,只要做自己想要成為的那個記者,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記者風格」。
在這兩個學期的公民記者課程學習中,我要感謝每一位任課老師在專業上無私的傾囊相授,讓我們獲益良多:
何宗勳老師幽默風趣、學識淵博、平易近人的教學態度,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交遊廣闊的他幫我們安排了許多精彩難忘的採訪主題。
何豪毅老師請我們看圖說故事,並以文字做客觀描寫的練習,讓我印象深刻,體會到「客觀」真不容易。另外邀請資深記者談曉泉及法醫楊敏昇與大家會談,實屬難得的經驗及收獲。
鍾淑姬老師帶領我們探討新竹地區水資源的問題,啟發我們對公共議題的關注與認識,她對新竹在地文化侃侃而談的熱忱與專業使人敬佩。
許麗珍老師像個貼心的小棉襖,總是在一旁溫暖細膩的觀察、不吝嗇並及時的鼓勵、讚美和溫馨建議。最難能可貴的是,她總是以身作則的,用自己帶頭示範讓我們仿效學習的方式,更容易內化成為我們的本事。
至於同學們之間的相處就更不必說了,當有人的作品得到肯定時,都會真心給與讚美與掌聲;在剪輯影片或採訪過程發生困難時,也都會自動伸出援手相互協助,甚至在編輯報導內容時需要影片或圖片支援,也都會大方共享資源。這麼棒的團體,大家還有什麼好猶豫的呢!?....
記得上學期邀請談曉泉記者來座談時,我很喜歡他為記者下的定義:「說故事的人」,目前的我並未曾想以當記者為職業或人生目標,續報公民記者課是因為我喜歡並且想當一個「記錄故事的人」。生活中不缺少故事,但缺少願意用真情去博真情說/寫故事的人。
公民記者課其實並非多數人想像中的刻板,除了一些事先規劃的採訪行程外,偶爾也會有不按牌理出牌的例外,好比昨天(6/7)就是一個出人意料,處處收獲驚喜的一天,我特地剪輯了影片和大家分享,竭誠歡迎有意學習手機拍攝及影片剪輯技巧;喜歡聽故事、寫故事;熱衷新竹在地藝術人文、歷史古蹟...等的朋友,可以一起加入我們的行列,一起從平淡無奇的日常裡,看見另一個面相的風景,收獲感動與幸福。
給我們一個機會讓你為「公民記者」重新下定義,也給你自己一個機會體驗有溫度的生活!!
竹松社大公民記者課將於6月11日開放報名,相關連結如下:
新竹地區終生學習_最佳選擇_竹松社大_課程:公民記者-用手機探索社區故事
課程詳細內容
https://www.greenpinecollege.tw/programs/CT002Q.php......
竹松社大公民記者社連結
https://www.facebook.com/profile.php?id=61558305663467......
報名連結
https://www.greenpinecollege.tw/green_course.html
上方點選星期五(箭頭)找到何宗勳老師(箭頭) 往右滑選課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