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道國民小吃「雞捲」竟然也有南北之分!!

文字-A A +A

「雞捲」作為台灣的傳統小吃之一,不僅在南北地區風味各異,還反映出不同地區的製作方式和文化背景。

「雞捲」的淵源與由來

「雞捲」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台灣早期的農業社會。當時,為了不浪費食材,人們會將肉類與其他剩餘的食材混合,包裹起來或炸或蒸,製成條狀。這種節儉的烹飪方式,不僅充分利用了所有的食材,也讓「雞捲」成為了家庭聚會和節慶中的常見美食。之所以稱為「雞捲」,是因為閩南語「雞」與表示「多餘」之意的「加」為同音,故稱為「加卷」,因同音轉寫為「雞捲」

南北「雞捲」的風味差異

台灣南部和北部的「雞捲」在材料、製作方式及風味上各有特色。

南部「雞捲」
南部地區如嘉義、台南,「雞捲」通常以豬網油包裹內餡,有時也有人直接稱呼為肉卷,肉餡內有豬肉、蔬菜、洋蔥、荸薺、高麗菜、豆子、玉米與魚漿組合而成。豬網油的使用使「雞捲」(肉卷)外皮滑嫩入口,內餡鮮美多汁,口感層次豐富。代表的在地知名店家則有"阿富網絲肉捲"、"第一家食品專營處"......等等

北部「雞捲」
北部地區如台北和基隆,則較少使用豬網油,多以豆腐皮進行包裹,內餡偏重豬肉、魚漿和蔬菜的組合,口感較為酥脆爽口。北部「雞捲」的調味較不複雜,多用香料和胡椒進行調味,更有人直接稱呼其為五香雞捲,著重強調佐料口味的多樣性。代表的在地知名店家則有"太平雞捲"、"古早味雞捲大王"......等等

「雞捲」的文化歷史

「雞捲」在台灣的歷史上,不僅僅是一道美食,更承載了許多家庭的記憶和情感。過去,每逢過年過節或家族聚會,「雞捲」都是餐桌上的必備佳餚。家家戶戶圍坐在一起吃「雞捲」,不僅增進了親情,也傳承了傳統的古早味飲食文化。

現代「雞捲」的象徵意義

現代的「雞捲」製作方式也更加多樣化,從傳統的油炸到現代健康的氣炸或蒸烤,以及日新月異的新興冷凍冷藏保存技術,滿足了不同消費者的需求。此外,「雞捲」還成為了不少來台灣的外國遊客品嘗的在地小吃,成為了台灣飲食文化的重要輸出代表之一。

總結來說,「雞捲」不僅是台灣飲食文化中的一道經典,更是通過這道經典菜色呼應出早期社會的人文情感及歷史淵源。通過品味不同風味的「雞捲」,我們能夠感受到台灣南北兩地豐富的製作歷史與文化底蘊,也體會到現代台灣人對於傳統美食的熱愛與傳承。

 

FB留言板

PeoPo 討論區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0

加入時間: 2024.04.15

Oh1900

加入時間: 2024.04.15
2則報導
0則影音
0則OnTV

作者其他報導

老台北人的記憶-太平市場

2024-04-27
瀏覽:
3,514
推:
0
回應:
0

這道國民小吃「雞捲」竟然也有南北之分!!

搜尋表單

目前累積了188,913篇報導,共12,903位公民記者

目前累積了188,913篇報導

12,903位公民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