鳥類生態上街頭 友善共存新課題
春夏交替的台北街頭,經常發現鳥類活動的蹤跡。麻雀、斑鳩尋覓食物,八哥為了爭奪地盤而打群架,俗稱「大笨鳥」的黑冠麻鷺在人行道散步……。
目前正值鳥類繁殖季節,台北騎樓經常可見燕子築巢,亦有民眾拾獲從巢中掉落的燕子雛鳥而不知所措。如何與鳥類共同生活,成為現代公民的一大課題。
台北野鳥學會野鳥救傷中心副組長呂佳璣表示,民眾如果拾獲雛鳥,可以先觀察附近有沒有牠們的親鳥,試著將雛鳥移至高處或樹上,讓親鳥餵食照顧。如果發現傷鳥,也可以將牠們放置紙箱,送至台北野鳥學會照料。如果還是不知如何處理,亦可電話聯絡台北市動物保護處或台北野鳥學提供諮詢及協助。
呂佳璣呼籲,民眾遛狗時應該牽好狗繩,防止狗追逐傷害野鳥。之前曾發生台北鳥會在公園野放受傷痊癒的黑冠麻鷺,馬上就有未繫狗繩的寵物狗衝過來追逐驚嚇。此外,民眾也不要在隨意餵食鳥類,因為此舉會引來更多的鳥類聚集,不但製造髒亂,增加禽流感疾病的風險,亦有可能讓鳥類逐漸喪失野外覓食的本能。
對於外傳雛鳥羽毛若沾染人類氣味,會導至親鳥放棄牠,呂佳璣表示,這個觀念並不正確。她說,鳥類跟貓狗不同,不太會用氣味去認孩子,因為鳥類的羽毛表面是光滑的角質層,不太會沾染氣味。因此,倘民眾拾獲幼鳥,不用擔心這個問題。
大台北地區因為氣候溫和、雨量適中,公園綠地、行道樹及市容美化的成效顯著,很適合鳥類活動及繁衍後代。面對人鳥互動日趨頻繁,我們應該落實「不驚擾、不捕捉、不餵食」的政策,學習與野生動物友善共存。同時,呼籲有關單位修剪行道樹及公園維護時,如發現幼鳥鳥巢,應該要做必要的處置。(公民記者正氣哥在台北市的採訪報導)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