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台灣原生魚庇護所 藏於國小裡的水生走廊 

2024/05/24 18:40
10,643次瀏覽 ・ 1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1
檢舉

標一:校園裡水生走廊 認識台灣原生魚 

 

(門口魚的彩繪背景音鐘聲) 

(打開水大門畫面) 

Os: 一座創意手繪大門映入眼簾,這裡是新北市新莊區的裕民國小,隨著大門敞開,原來這裡有著一條「水生走廊」。 

 

Bite(裕民國小學生 劉宥均):這裡有大口湯鯉跟驢魚,鱸魚是在裡面的,然後大口湯鯉這裡有大的跟一隻小的,這一隻,為什麼會把牠們兩個分開呢,是因為怕大的會吃小的。 

 

Os:有別以往水族館多為外國進口魚類,水生走廊配合原生魚的棲地環境,復育著超過40多種台灣原生魚,讓小朋友能近距離接觸到台灣本土魚種。 

 

(魚類畫面) 

Os:台灣原生魚生活環境大致可分兩大區,首先為動水域,有較湍急的水流,如魚缸內的原生種長鰭馬口鱲,喜愛棲息在河川中下游,分布在宜蘭台北等區域,還有外表和牠相似的台灣特有種粗首馬口鱲,牠們最大的不同在於嘴巴。 

 

在另一區的靜水域中有較多的水生植物,在這裡可以看到西北雨童謠中的七星鱧,俗稱溝待,牠們喜愛棲息在田埂邊鑽洞穴居住。 

 

還有常與外來種大肚魚搞混的青鱂魚,牠們體型嬌小只有兩到三公分,平常會成群在池塘游動,兩者可以從肚子和魚鰭分辨出不同。 

 

配合原生棲地環境,仿造河川生態,其中這群台灣原生種名為蓋斑鬥魚,身長約3-5公分,廣泛分佈於台灣各地低海拔溪河、湖沼。牠們正是這條水生走廊被創辦的發想契機。而背後的重要推手正是現今已退休的老師──鍾宸瑞。 

 

 

標二:始於蓋斑鬥魚 原生魚類守護者 

 

Bite(水生走廊創辦人 鍾宸瑞): 最主要是在民國89年90年左右,台北縣呢他就復育出一批的蓋斑鬥魚,在那個時候牠是屬於保育級的。 

 

Os:台灣魚類可以根據台灣淡水魚類紅皮書,依據魚的現存數量、個體減少速度及地理分佈等等,將魚類分為不同的瀕危程度,區分保育的順序。 

 

Bite(水生走廊創辦人 鍾宸瑞):他們復育出這一批蓋斑鬥魚後,就發給台北縣的國中小,那我們學校就剛好引了一批回來,之前也因為喜歡養魚,所以學校交給我,所以我就開始去找這個蓋斑鬥魚的資料。 

 

標三:湖面下威脅 台灣魚類生存危機 

 

Os:接手蓋斑鬥魚的過程中,鍾宸瑞發現童年回憶裡魚類的生長環境,早已不復從前,環境的開墾及破壞,讓台灣原生魚面臨困境,市區內可見的溪流與河道,在一旁的人工建築皆影響了魚類的生存棲地,除此之外,外來魚種的入侵也對原生魚類造成威脅。 

 

像是外來種大肚魚因為和原生種青鱂魚的棲地重疊,大肚魚會吃掉青鱂魚的幼魚,再加上土地開發、廢水污染,青鱂魚遭受生存危機。 

 

Bite(裕民國小主任 蕭琳臻):我們為什麼會需要復育,就是因為我們的環境跟外在,都受到了影響跟衝擊。 

 

標四:從小建立觀念 台灣原生魚類小博士 

 

NS:(好來先坐下來) 

 

Os: 從一個魚缸的蓋斑鬥魚一步一步發展成水生走廊,鍾宸瑞一頭栽進台灣原生魚類的漩渦中,開啟了裕民水生走廊的大門。 

 

NS::(一直伸下去你等下真的被咬到) 

 

Os:從餵魚飼料到為魚兒刷缸,小學生們細心打理魚兒們的家。 

 

Ns(加水 加了) 

 

Os: 水生走廊不僅讓學生們學習魚類的專業知識,從看魚、愛魚、護魚中學習,瞭解到台灣原生魚類蹤影逐漸消失的重要因素,也培養從小對環境生態保育的觀念。 

 

Bite(Super4裕民國小學生 劉宥均):我覺得還蠻有趣的,就是魚都會很親人。 

 

Bite(Super5裕民國小學生 賴昱鈞):因為青鱂魚和一些都要絕種的生物,我們想要讓牠變數量更多,然後我們就要保護牠讓牠復育。 

 

標五:原生魚庇護所  教育與復育並行 

 

NS:(像這大大小小盆子裡面都有青鱂魚在裡面做復育) 

 

OS (校園生態畫面/有鍾老師的)  

裕民國小在水生走廊成形後,學校也逐漸將生態教育加入課程規劃,不僅限魚種認識,更結合水生植物的教學。  

 

Bite(裕民國小主任 蕭琳臻):那我們生態池就位於我們學校的川堂的附近,所以它其實就是一個小朋友探頭就可以看到的地方,然後他們可以去認識一些就是我們台灣的原生植物。 

 

OS:除了水生走廊,從學校外的圍牆魚類彩繪,到學校川堂彩繪 ,善用學校大大小小空間,在復育上的努力。  

 

Bite(裕民國小主任 蕭琳臻):對原生魚而言,我們能夠做的就是我們的保育復育最後就是教育,在小孩子的心目中我們埋下一顆種子。 

 

NS(為什麼那麼多味道) 

 

OS:面對台灣原生魚的保育,除了讓小朋友從小建立觀念,更是在現今都市化的社會中,應一同重視的課題,使台灣魚種能夠在這塊土地上永續生存。 

 

採訪撰稿 白雅綸

攝影剪輯 黃于倢 

音樂來源 YouTube 無版權音樂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