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私協力修步道 共創山林新風貌

嵌入:
文字-A A +A

【公民記者 李安豐台中報導】

台灣本島面積不大,卻擁有壯闊的山林風貌,自然獨特的景觀,加上極具人文的步道,除了提供休憩功能,還能帶領我們,看見台灣這片美麗景色。

台灣千里步道協會 徐銘謙副執行長:「無痕山林其實簡單講,就是當我們進入,自然環境的時候,可以減少對自然,造成的衝擊跟影響,那它裡面包含了七個原則,那這七個原則裡面,跟步道最有關係的,就是行走樹林,在可承受的地點,因為大家都知道,如果要炒菜,你一定要先備好料,每一組的備料到位之後再做,下午你覺得上午一事無成,下午很快就會到位。」

台灣千里步道協會 張學璽助教:「我是學璽,那剛剛銘謙老師有講到,就說安全為第一個考量,這個步道上面的時候,你要整地,譬如說像小三的部分,它就是可以過濾,一些石頭跟沙,這個的話,就是可以大量的去挖掘,你想要的這個沙石這樣子,傳遞的時候,千萬不要這樣子哦,他可能會很恨你,哈哈哈。」

台灣千里步道協會 徐銘謙副執行長:「我們希望能夠透過步道學,是有跨領域的課程設計,比如說歷史傳統工法,像為了這一條步道,我們去看了類似的挑炭古道,那你就會知道說,傳統工法,其實是怎麼樣去製作的,步道學,其實從入門實務課,到進階實習,它的這個過程中,會強調非常多的實習,像今天我們帶領的種子師資,跟實習步道師,都是從步道學這樣一路一路,一步一步的實習操作,到現在可以帶領志工來工作。」

臺中市風景區管理所  林政勳所長:「為什麼會想要,來參加這個步道學,就是其實從105年開始,慢慢接觸到說,一般遊客會比較,想要去親近大自然的這種步道,所以從那個時候,我們就從大坑5-1開始,跟千里步道協會這邊,來做一些合作。」

台灣千里步道協會 徐銘謙副執行長:「對我們來說,最希望達到目標有兩個,一個就是去除水泥,恢復自然透水性,這是達到第一個目標,就是天然步道零損失,水泥步道零成長,甚至在這個案例裡面,是去除了水泥,那第二個就是說,我們宣導,以及實作一種傳統工法,因為這在過去公共工程來說,是比較少見的。」

臺中市風景區管理所  林政勳所長:「那在這個步道學的過程中,我們學習到,整個地質,氣象氣候,然後包含我們的植物,歷史生態這邊非常的豐富,那要怎麼去把它,盤點出來之後,整合在這條步道去呈現出來,那這一次我們,我跟我的謝課長,來參加這個步道學,我們覺得在這個,收獲過程中非常的大。」

臺中市風景區管理所  謝燕芬課長:「因為我背景是學景觀設計的,然後這種比較傳統的,手作的這種工法,就比較少接觸到,那以前有聽說就是好像,它會是一個很原始,很保護生態的一個工法,所以我就想說來學習看看,就是這樣子的工法,到底實際上,要怎麼操作的這樣子。」

台灣千里步道協會 徐銘謙副執行長:「因為沒有經驗的人,一開始拿到的石頭,都是不規則的,卵石的話,其實是要靠擠壓靠緊貼,那這個東西,其實是非常吃空間感,就是你要有空間感,你要預想那個石頭,它的形狀跟另外一個石頭的形狀,它們可以配合在一起,然後看起來很整齊,那這個需要一點想像力,需要經驗,所以今天在操作的時候,可能在擺放石頭的時候,會是一個挑戰,但是對學員來說,這也是一個很新鮮的體驗。」

臺中市風景區管理所  謝燕芬課長:「我們要先去調查那個環境,施作的過程的話,就是儘量都是以,一些就是比較友善生態的工法,那我們就是不用一些水泥,然後它可能是用傳統的砌石工法,那砌石的部分可能還要再,再把那個水路的部分,就是重新調整,讓那一條路,就是在走的時候,比較不會淹水。」

台灣千里步道協會 徐銘謙副執行長:「就步道本身或工法本身來說,它不是在我們,操作過170條步道裡面,這不是一個最困難的路線,它的困難在於,我們跟原來的設計,還有跟營造廠之間的,這個溝通跟合作,這件事情算是對我們來說,是一個很新的體驗,也是這裡面,我覺得最需要磨合,跟最有挑戰性的部分。」

臺中市風景區管理所  林政勳所長:「在經過兩次的這個溝通之後,我們把雙方的立場先,應該說先放下,所以就是先去瞭解對方的想法,那再把整個圖面,做一個調整之後,那我們最終就是有呈現出,我們現在接下來要做的,六場的這個活動。」

台中市文山社區大學 沈岱華助理:「我入門課上了三次以後,才開始參加實務課,就是進階的課程,可是這過程當中,還是持續的在步道學學習,然後我覺得我最近最大的一個感想,就是不管用什麼樣形式,我想讓自己一直在步道上。」

台中市文山社區大學 張順富同學:「因為我很喜歡走步道,然後就會跟同學分享說,我要去上步道學,同學說什麼佈道學,妳為什麼要學,那不用學,那就是佈道大會,聽聽就好啦,哈哈哈,來上課之後,真的是讓我大開眼界,原來我走的每一步路,都是人家辛苦做出來的,所以我很感恩,我可以來這裡,跟著大家一起做步道,讓我未來的每一個人,都可以走在,這麼舒服的步道上面。」

台中市文山社區大學 鄭詠倫同學:「覺得蠻有成就感的,完成一個大家都在走的路,以前都沒有想過,路是誰做出來的。」

台灣千里步道協會 徐銘謙副執行長:「目前步道學到今年已經十年了,然後在全臺灣跟13所社區大學合作,開設在地的步道學入門課,已經32期了,所以目前透過這種,比較紮根在地的方式,其實在我們全臺灣各地,都可以建立守護步道的網絡,我們希望這個守護網絡,越來越密集,就可以確保我們的山林,之後就是能夠保持很多,很美麗的古道,很美麗的山徑給下一代這樣。」

臺中市風景區管理所  林政勳所長:「那未來也希望說,有機會就來跟我們這些夥伴,來互相合作,然後朝向更自然生態的,這個方式來邁進。」

臺中市風景區管理所  謝燕芬課長:「我就覺得,這樣子的活動,對我來說是蠻有意義的,然後去學到就是,這個步道是可以這樣子做,那做出來,其實是更多人,會喜歡走的步道,我就覺得蠻值得的。」

台中市文山社區大學  楊美莉同學:「我覺得今天就是天公作美,所以天氣算是涼爽,然後搬石頭沒有到,非常的不舒服,但是呢,我覺得把這些石頭發生關係,真是太有挑戰性了。」

台中市文山社區大學  林素慧同學:「是參加過很多不同的手作步道,每次的工法都不一樣,而每次也都是很酸很累,但是久了以後,還會想回來要再繼續做,歡迎大家一起來。」

台灣千里步道協會 徐銘謙副執行長:「希望透過步道學,讓大家進入山林的理由是,讓山林變得更美好,所以我們進入山林。」

千里步道希望用,就地取材的工法,保存並彰顯在地特色,讓民眾能夠親身體驗,步道串起的台灣風景。

公民記者 李安豐台中報導

FB留言板

PeoPo 討論區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8

加入時間: 2014.05.24

李安豐

加入時間: 2014.05.24
38則報導
38則影音
24則OnTV

誰推薦本新聞

作者其他報導

9:34

中央市場迫遷近 最後巡禮憶當年

2024-06-06
瀏覽:
7,432
推:
126
回應:
0
7:59

極端氣候強降雨 『淨零碳排』護老樹

2024-04-09
瀏覽:
7,891
推:
65
回應:
0
8:11

長期維護高美環境 難敵經濟開發壓力

2023-11-07
瀏覽:
16,918
推:
110
回應:
0
6:57

機器人創客工作坊 激起孩童學習熱忱

2023-10-03
瀏覽:
22,104
推:
32
回應:
0
9:51

耆憶普渡十三寮 看桌技藝傳五代

2023-09-05
瀏覽:
10,087
推:
24
回應:
0
9:44

攜手淨溪作伙來 源頭減量我做起

2023-04-11
瀏覽:
6,821
推:
122
回應:
0
9:55

平埔族群大融合 三社齊跳牽田舞

2022-09-27
瀏覽:
7,567
推:
107
回應:
0
9:49

外來強勢海蟾蜍 志工齊心護台灣

2022-03-15
瀏覽:
7,596
推:
329
回應:
0
9:53

追尋百年平埔足跡 再續寫猫霧捒傳奇

2022-03-08
瀏覽:
6,504
推:
197
回應:
15
9:52

「藺」類風情 大甲傳統工藝

2021-10-26
瀏覽:
3,721
推:
142
回應:
0

公私協力修步道 共創山林新風貌

搜尋表單

目前累積了188,740篇報導,共12,890位公民記者

目前累積了188,740篇報導

12,890位公民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