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綠照注入藝術 塭內社區長者身心靈全照顧
撰文/陳榮俊、張照宏、賴純絃、劉英華、徐浩唯
攝影/苗栗縣竹南鎮塭內社區發展協會
我國於1993年成為高齡化社會,2018年轉為高齡社會,預估於2025年將邁入超高齡社會。然而,青年人口外移或僅在假日匆匆返鄉,導致社區人口老化現象愈加嚴峻。留在家裡的老人常常只有電視機陪伴和睡眠,而這些老人年輕時主要從事農漁業,生活領域受限於農漁相關事務,老年後缺乏與他人的互動機會。這種社會現象使得老年人承受心理壓力,容易影響身心靈健康,進而降低他們的生活品質。
綠色照顧讓農村長者更健康
此時,為妥善照顧農村社區高齡長者,農業部農村發展及水土保持署積極推動綠色照顧計畫,以綠場域、綠飲食、綠療育及綠陪伴四大主軸為核心,致力於妥善照顧農村高齡者;同時,鼓勵引入青壯年人力,協助農村社區建立各方面的模式及執行方案,以滿足農村高齡者多元的需求。
▲圖:南庄花卉節「穿越時光」裝置藝術
藝術介入銀粉村的綠色療育
農業部農村發展及水土保持署臺中分署以創新及落實長者照顧為理念,攜手南庄銀粉村,將藝術納入長者綠療育課程中,透過高齡長者的專注力和生活經驗,藉由藝術創作力提升療育課程的參與感。同時,以環境教育(紫斑蝶)和蜜源植物的美感,創造出獨特的藝術風格。
銀粉村由多領域專業師資組成的團隊,包括國中小老師、社大講師、醫護專科老師、設計師、社工師、照服員等。自2019年開始,與醫專攜手推動「參與式藝術課程」,旨在培養大專生的人文情懷。透過課程,大專生深入參與長者因慢性病等原因產生的老齡化行為,進而建立起同理心。高齡長者參與大專生的藝術課程,將生活經驗轉化成文化優勢,賦予自身更多生命價值,透過藝術的媒介,建立了有意義的跨代連結,使社區成為一個共融共榮的空間。
▲圖:塭內社區環境教育結合長者藝術療育
銀粉村劉英華老師致力於高齡長者照顧,以高齡長者的專注力及生活經驗,以藝術創作力提升課程參與感。並以農村四季之美,創造藝術美感,繪出農村之美,此次,透過農村水保署綠色照顧綠療育課程,以草間彌生最具代表性的紅、黃、黑色圓點,將其轉化為地方特色的「紫斑蝶」圖案。再以「花」為經典題材,重新演繹植物的特色,運用大膽的純色色塊、手繪的圓點、無限的花朵,為樂齡藝術注入了豐富的生命力。
社區長者在這樣的創意風格找出農村DNA如何貼近並融入日常生活中,同時激發自己對生活的關懷與快樂。最終,田園樂的滿足感來自於花與蝶的收成後,讓長輩們品嚐到美味的快樂。
▲圖:塭內社區高齡者成為藝術練習生
▲圖:塭內社區長輩與其作品
塭內社區高齡長者與藝術課程
塭內社區高齡藝術綠色照顧課程獨具特色,透過巧妙融合高齡長者的專注力和生活經驗,激發藝術創作的力量,提升課程的參與感。這個課程強調環境教育,深入研究紫斑蝶和蜜源植物之美,以獨特的藝術美感呈現。特別是透過用鮮豔色彩詮釋「蝶」的系列作品,突顯農村DNA如何貼近並實踐於日常生活,同時激勵長者重新建立生活關係與尋找快樂。田園樂之所以令人滿足,源自於花與蝶的豐收,尤其是收成後的美味,總能為人帶來無窮的歡樂。這樣的課程不僅提升農村長者的藝術創作發揮,更強化了社區內的凝聚力,使其成為一個充滿藝術、綠意和快樂的社區。
農村發展及水土保持署臺中分署陳榮俊分署長致力於臺中及苗栗地區農村社區推動綠色照顧,藉由此次合作,引導社區積極投入地區長者照顧,同時培養農村社區高齡藝術練習生,使長者成為在地創生的主角。期盼未來能結合更多在地產業,形成更完整的地區性綠色照顧產業鏈。這樣的努力不僅促進農村社區的綠色照顧發展,同時也提升了長者的生活品質與快樂。
農村藝術與花卉的饗宴
塭內社區的長者參與過程中,收穫喜悅和滿足。當他們握著畫筆,在畫布上揮灑時,彷彿打開了情感的樊籠,展現豐富的生活歷程。畫筆在手中不僅是藝術的延伸,更是情感的媒介,透過色彩和形狀,長輩們得以詮釋自己獨特的故事,同時超越生活的各種限制,尋找內在的寧靜與愉悅。每一筆觸都是對創作樂趣的重新發現,讓他們享受藝術所帶來的自由感。這不僅是身心的放鬆,更是一次重新燃起的生活熱情。
透過畫筆的流動,長者在綠色照顧的藝術世界中找到樂趣,長輩們透過分享創作成果建立起連結,讓他們感受到被重視和理解的溫暖,同時也促進了社區內的共融和互動。總體而言,長者在畫畫的過程中,不僅找回了自己的快樂,也為整個社區注入了一份美好的生活色彩。
▲圖:高齡藝術生作品分享促進社區內的共融和互動
農村發展及水土保持署臺中分署與交通部觀光署參山國家風景區管理處進行跨部門的合作,將此次以繪本故事情境設計課程更讓高齡者成為藝術練習生,繪製出屬於家鄉之美。透過南庄花卉節的藝術裝置展現於康濟吊橋旁,呈現出「花與蝶」的主題,展示了花朵綻放與蝶飛舞之美,亦象徵著長輩對家人的期盼與祝福。
▲圖:農村水保署陳榮俊分署長帶領農村社區發展綠色照顧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