獅公館 延續傳統獅頭工藝
記者盧怡潔 / 彰化採訪報導
老師傅製作獅頭中。 圖片來源:施智翔提供
獅公館工坊位於彰化縣鹿港鎮桂花巷藝術村裡。臺灣獅頭從以前一直都用於武術團,陣頭,廟會等等的各種活動,可以說是非常具代表性的一個藝術。在鹿港藝術村裡,經過總會看見門口一隻巨獅頭,掛在門口,非常震撼,遊客也常被精巧的繪畫與做工驚艷到。
掛在門口的獅頭。 盧怡潔/攝
獅頭已有幾千年的歷史,大概在漢朝就存在了,是華人的一個文化,他們經常把獅子跟龍放在一起,就有了所謂的舞龍舞獅。以前的中國沒有獅子所以他們把獅子神化,他們覺得獅子是傳說中的動物,因此大家就沒有真的看過,大家都各自想像,衍伸出了每個地區的獅子就各不相同,閩南就有閩南獅,客家就有客家獅,福建,廣東等等…,當然來到臺灣就有了現在的臺灣獅。
歷史的見證。 圖片來源:施智翔提供
經營獅公館工坊
獅公館工坊的工藝師施智翔接手了爸爸的工坊,他說,做獅頭這個方面不算太困難,因為不會就有人教,做獅頭的人其實很多,以前只要有玩舞獅的人都會自己做,現在其實也有很多人在做。做獅頭的困難點其實很好解決,以前大家都手工做,所以互相幫忙也不會差很多。
對施智翔來說,獅頭製作並不困難,困難的點還是做獅頭這行,畢竟做獅頭的收入並不穩定,以前還有廟會,民俗文化等活動可以跑,就可以擺攤賣,但現在已經很少了。所以現在的他們,會另外找正職或兼差,空檔才做獅頭。大部分獅頭工藝師偏向兼差,有獅頭的工作也可以方便請假去跑,所以基本上都做兼職比較多。
獅頭在現代社會可有可無,消失的話大家並不會覺得有什麼,但施智翔說,獅頭還是對某些人來說很重要,對他們來說,獅頭是他們身分的象徵,每個地區的獅頭都不一樣,所以不同的獅頭,就是一種身分認同的象徵。
一個難忘的故事
施智翔曾經從一位台北人那裡拿到的,因為獅頭來的時候已經非常破舊,順帶介紹到這裡的每個獅頭都是從全台各地的館派複製過來的,那個破舊的獅頭是那位台北人的曾祖父留下來的,原本打算丟掉,因為媽媽說是阿祖留下來很有紀念意義,所以勸他留下,因此就找到他們來修理這個獅頭。他接到手的時候,只看得出形狀,五顏六色的顏色已經完全看不出來了,整隻就是黑色的,他認為或許是放在神明廳裡,香燻到獅頭就變色了。他們就先把獅頭給複製下來,但因為沒看過這個形狀的獅頭,所以不知道怎麼畫,就一直先把它丟在旁邊。一段時間之後,施智翔的爸爸去廟會時,只要看到有獅頭就拍下來,收集了二、三十年的照片,然就就把它洗出來,有一次在翻相簿的時候,翻到一張與那隻獅頭形狀一模一樣的照片,每個五官的位置都一樣,推測他的阿祖是師傅,畢竟一隻獅頭在不用的情況下,一定是放在做的人那或師父家,一個武館最多只會做兩頭,一個練習,一個表演,獅頭在武館的意思是不好的,後面他就照著照片的樣子畫出來。直到上個月,一個同意堂的人來修獅頭,他看到照片時,發現一模一樣,非常驚訝,是讓他很印像深刻的一個經驗。
印象深刻。盧怡潔/攝
現在獅公館工坊都是以網路的方式來推廣,以前沒有網路,施智翔的爸爸都會到民俗文化村,認識做獅頭的,或是由別人介紹,才有客戶,再來就是衍伸出他現在做的工作,幫有獅頭的人來修復獅頭或是有人請他製作。
慢慢就複製收集了很多館派的版本。網路普遍後,有人想維修,網路找找就可以找到了,或是透過網路有人會訂購,甚至國外的人也可以透過網路買與了解另外他們也有與飯店或旅遊團合作,旅遊團帶人來這邊參觀時,他們也提供手做體驗,他們會提供小獅頭讓遊客自己上色去體驗,藉此推廣與介紹,施智翔還會接外面學校的演講,透過演講來推廣。
老師傅在用心的推廣獅頭的製作方式。 圖片來源:施智翔提供
雖然現在3D列印是可以做出模具的,但也不一定符合成本,而且彩繪一定要用手繪,機器的話,並不能畫得很完美,終究還是要以手工的方式,雖然未來或許可以有辦法做出,但目前獅頭這項技術,科技方面還沒有辦法達成那種精細度。但科技還是可以達成輔助的功用,在模具上面,畢竟手工的話,難免都會有瑕疵,機器可以幫助減少瑕疵。
施智翔提倡獅頭這項傳統工藝是想讓大家都了解,獅頭的種類,特色等方面,讓獅頭走進大眾的視線。
新一代繪獅頭的師傅認真描繪的樣子。 圖片來源:施智翔提供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